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运动员在竞技舞台上魅力无限,受世人崇拜和尊敬,但是他们在退役后的再就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如何使我国退役运动员更好地融入社会,退役后迅速成为积极和稳定的社会成员,是我国目前体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合程度,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而应该搭建一个由正式主体(国家、政府等)和非正式主体(亲朋好友等)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系统,各方相互联动配合,以此来减少运动员退役困难,最终使他们平稳积极地融入社会。基于此,本文对中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支持现状及个体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退役运动员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小数"群体,样本代表性一直是一个研究难点。本文借助国外较为成熟的受访者驱动抽样调查调查法RDS(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又被称"被访者驱动抽样"或者"同伴推动抽样"),以316名退役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辅以12名退役运动员个人深度访谈,在文献资料、政策法规等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和步骤,借助Nvivo质性访谈分析软件,构建了中国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的理论框架,主要将他们在退役前后所接受的社会支持分为两类:正式社会支持(包括:文化教育支持、运动成就取得、运动伤残治疗、职业技能培训、退役就业安置等五种)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职业发展支持社会网络、情感支持网络)。运用图表分析、列联表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退役运动员所获得的五种正式社会支持中,运动成就取得较为突出,但其他四类社会支持质量较差。在运动成就取得支持中,多数运动员训练年限较长、运动等级相对较高、运动成绩较好。在文化教育支持中,退役运动员"有文凭没文化",具体表现为自评教育程度(多数为初中)严重低于实际教育程度(多数为大学本科)。在运动伤残治疗中,运动员存在运动损伤的比例较高(70%以上),对他们退役后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但是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保险状况令人堪忧。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尽管中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举办已十年,但是仍旧有大量退役运动员没有机会接受该培训,他们只能通过别的途径获取专业运动员身份之外的第二种职业身份。在退役就业安置中,运动员的退役就业安置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在五种择业选择中(组织分配工作、自主择业、创业、上学和无工作),自主择业的比例最高。第二,在两类非正式社会支持中,情感支持质量好于职业发展支持,退役运动员尤其缺乏职业发展帮助。在退役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中,网络规模稍大于职业发展支持网,以"同龄人(同学/朋友/队友)"为关系构成主体,多数成员来自体育圈,与退役运动员关系较为亲密。运动员在退役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的帮助的比例较低(38%)。他们求助最多的群体是"教练/领队"(19.7%),网络规模小于情感支持网,以强关系为主,网络顶端偏低,网络异质性和网络差异较小。还借助Bootstrap再抽样方法保证了小样本回归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可靠性,由此获得了稳健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将可能影响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的个人因素分为: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政治身份、婚姻等)、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职业阶层等)、社会结构特征(包括:户口、地域等),运用卡方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了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的个体差异,然后进一步以个人因素为自变量,以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为因变量,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零断尾负二项等回归模型,还借助Bootstrap再抽样统计方法保证了小样本回归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可靠性,由此获得了更加稳健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研究结论。研究结果均表明: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越是本身优势的群体(年龄优势、性别优势、政治优势、家庭优势、户籍和地理优势)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这一点无论在正式社会支持还是在非正式社会支持中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