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蚧虫,又称介壳虫,属同翅目(Hemiptera)昆虫。全世界已知有8 000多种,其中中国650多种(成灾的约30~40种)。蚧虫多为害虫,可直接刺吸为害多种作物,还可传播病毒。由于蚧虫体型小、生活习性隐蔽、繁殖力大(属r-对策者),故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暴发成灾。目前对蚧虫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国内外广泛使用矿物油、杀虫剂等对之进行防治,如对异足凯蚧(Kilifia acuminata)、苏铁白轮盾蚧(Aulacaspisyasumatsui)、黄圆蹄盾蚧(Aonidiella citrin)、橡胶盔蚧(Parasaissetia nigra)、Insulaspispalidula、Asterolecaniumphoenicis的防治,但因蚧虫体被蜡壳,药剂难以有效进入虫体,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对高大林木上的蚧虫(如橡胶树上的橡胶盔蚧)防效不佳。利用天敌生防应为防治蚧虫的有效策略。蚧虫常见的天敌分为捕食性(如瓢虫、草蛉等)和寄生性(如寄生蜂、病原菌等)。围绕天敌的保护利用、引进及人工繁殖,已有相关研究,但还远不能满足生产所需,如美国加利弗尼亚州利用4种阔柄跳小蜂属(Metaphycus)的寄生蜂来防治柑橘蚧虫(Coccus pseudomagnoliarum),埃及用卡玛长索跳小蜂(Anagyrus kamali)来防治桑粉介壳虫(Maconellicoccus hirsutus)等。结合r-对策害虫的特点,即繁殖力较大、大发生频率高、种群恢复能力强、许多种类扩散迁移能力强、常为暴发性害虫、天敌在其大发生之前的控制作用常比较小等,一般对其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单一的防治措施因其局限性均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化学防治应注意选择1龄若虫扩散的高峰期,且尽量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选择性药剂,兼顾天敌的保护。对于忍受力比较强的作物,如高大树木,可适当提高化学防治指标,放宽作物受害损伤的标准,多利用天敌(包括引进的和本地种)进行防治。对于生物防治,为打破天敌的跟随效应,更快地见到防效,可人工繁殖有效天敌,在蚧虫大发生时释放到田间。另外对生物防治的评判,不能仅仅考虑短期效应,应多考虑天敌的自我繁殖和后续控制效应。总之,对蚧虫的防治应合理运用IPM的策略,综合运用多种因子来控制。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重加强生物防治的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加强选择性药剂的研究与开发,强化化学防治时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