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2019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赛程出炉,赛程的调整再一次聚焦在中国。近年来,中国女子职业网球赛事增多,中国女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深受其益,在职业赛事中积累大量比赛经验、斩获较多排名积分。正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申报赛事,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格局不断演化。通过对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空间格局纵向演变的研究,把握世界女子网球赛事举办地空间重心变化轨迹,探寻影响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为我国合理化规划女子网球职业赛事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网球职业赛事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空间定位法;重心模型法。研究结果:1.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格局演变。1)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在各大洲的数量变化差异显著。总体而言,亚洲赛事由少增多,欧洲赛事趋于稳定,北美洲赛事由多减少,南美洲赛事"昙花一现"、大洋洲基本稳定,非洲恒定为1场赛事。但顶级赛事格局演变呈现为"北美持平,欧洲缩减,亚洲略增",顶级赛事的空间集聚仍在北美。2)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长期集中在一线城市,且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二线城市举办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的热度出现下滑,三线城市几乎很少举办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四线城市在2017年后举办数量出现增多。3)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举办地的空间重心由15°00′00″E,30°00′00″N附近向30°00′00″E,30°00′00″N附近转移。转移过程中维度变化不大而经度变化较大。从空间重心移动轨迹来看,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在2004-2008年间呈现向东移动,2009-2012年出现向西移动,2013年后大幅向东移动,但各年份间空间重心移动距离的波动不大,仅有2013-2014年移动距离达1794.750km。4)2004-2019年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举办地的"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四分天下"的格局未发生改变,但北美洲集聚明显弱化,亚洲集聚明显增强。北美洲的弱化主要表现为美国低级别赛事锐减,亚洲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国际巡回赛增多。2.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1)2014年"亚太发展战略"的全面实行为亚洲女子网球职业赛事市场开拓提供了外部政策支持,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深入为中国职业化网球赛事发展创造了内部政策环境保障,二者时间相合,造就了独特的"中国赛季"。中国女子职业网球赛事的扩张,使得亚洲赛季被拉长。为平衡顶级球员对缩短赛季、减少强制赛事、延长休赛间隔的诉求,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对北美赛事进行了精简。2)李娜法网夺冠带来的兴奋,刺激着社会各界纷纷投入,网球项目呈现"大跃进"式的快速扩张,各级各类赛事越来越多,各地场馆建设如火如荼,网球人口不断扩大,网球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中国赛事的增多为中国运动员获取赛事积分提供了便捷,高排位球员在赛事中的表现进一步提升观众和赞助商对赛事的关注度,共同利益诉求使得赛事承办热度不减。3)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的商业运营模式调整对举办地的经济实力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冗杂的北美赛事中,深陷经济危机中心的北美球迷和赞助商难以对精彩度不足的袖珍赛事保持专注,大量袖珍比赛被迫搬迁或停办。中国则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前,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对国家产业重心进行调整。中国体育产业因此得以迅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也得到充分挖掘。4)世界一线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场馆优势显著,人才资源雄厚,为赛事的承接提供了质量保证。但世界一线城市毕竟有限,其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短时间提升城市形象而积极申报国际性职业赛事。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举办地多有着与之相匹配的网球文化和赛事底蕴。研究结论:2004-2019年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显著改变,但在空间集聚上,美国低级别赛事锐减,中国的国际巡回赛激增,造成了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重心大幅东移。影响世界女子网球赛事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在政策、经济、明星、城市四大方面。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合会的"亚太发展战略"和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同步进行,使得中国女子网球职业赛事发展迅速;李娜作为女子职业网坛巨星,全方位促进了亚洲女子职业网球的发展,拉近了与世界女子职业网球的距离;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与体育产业调整为承办世界女子职业网球赛事奠定基础;坚实的城市硬实力是申报赛事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孕育出深厚网球底蕴的城市理应将职业网球赛事打造成亮丽的"城市名片"。以世界女子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格局演变为借鉴,促成中国女子网球职业赛事品质升级,培育中国男子网球职业赛事和青少年网球赛事,得以优化我国网球职业赛事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