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中医院李云英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耳鼻喉科专业工作30多年,她曾经师从中医耳鼻喉科鼻祖—干祖望教授学习耳鼻喉科临床诊疗及用药,而干祖望教授尤其推崇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里的重要部分,其中最早的学术观点见于《内经》,直至李东垣时期才得以形成,其学说观点认为脾胃受损则元气亏虚,机体虚弱,则百病内生,故在治疗疾病时应注重温补脾阳、升举脾气。因此李云英教授在追随干老学习后,结合岭南的特点,亦在临证中特别重视从脾论治咽喉疾病,她认为慢性咽喉疾病,多为脾胃不足所致,临证时应该重视脾胃与咽喉疾病的关系。因为咽喉通过相应的经络与脏腑相联系,故五脏六腑的病变可反映在咽喉上。咽喉疾病与多个因素有关,其病因多种多样,主要为外邪袭肺、肺肾不足、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痰瘀阻络等。其中,脾胃功能在咽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理方面,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饮食,津液产生的源头在脾胃,脾气散精,上输至咽喉,故咽喉受之濡养而畅利,各司其职。在病理方面,脾胃失调,清气不能升,浊气不得降,引起咽喉部疾病。现代人较多饮食不规律,或嗜好烟酒辛辣,加之食用过多谷物、肉类等食物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同时工作劳累,劳逸失节,一系列原因致使脾胃受损。"七窍以脾为本",若当脾胃之气受损,则会累及耳鼻喉等窍失养而致病。引起耳鼻咽喉疾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个:一、脾胃亏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诸窍不得濡养而致病;二、脾胃失其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生,湿邪留滞诸窍而病,而水湿停聚进而产生湿热、痰浊,痰热进一步致病;三、脾胃积热蕴火,火热循经上蒸诸窍而致病。如一些咽干、声嘶、失音的患者,是因其脾气损伤,清阳之气不举,浊气罩于喉而发病的。李教授遂把健脾祛湿、健脾化痰、醒脾燥湿、升举脾阳、培土生金等一系列治则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到咽喉病的治疗中,屡获良效。其中,咽喉为肺胃之系,因此脾胃、肺脏等与咽喉疾病关系密切,临床上常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咽喉疾病。培土生金,是基于中医的五行相生理论的一种治疗原则。狭义而言,培土生金就是补益脾土使肺金得固;广义而言,培土生金则是使用调理脾胃的方法,从而改善肺脏功能的一类治法。使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李教授认为调理脾胃在逐邪外出、恢复机体功能之中有关键作用,在从脾论治咽喉疾病上形成了突出的中医优势。但中医治疗疾病时必须讲求辨证用药及对症用药,这是中医的独特之处,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李教授把现代检查技术融入并贯通于中医辨证中。这一方法既保持了中医辨证的优势,又可弥补四诊辨证的不足,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协助诊断和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她亦强调治疗咽喉疾病,除了使用中药内治法外,亦应注重外治法的应用,因中医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手法中的特色方法,具有作用部位精确、操作方便、疗效确切等优点,包括了含漱、吹药、噙化等多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