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教育部于2013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该规划对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虚拟实验室校园建设的发展目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大学课堂的教学中,其代表为edx的在线虚拟现实教学课堂。在国内,该项技术被应用于教学才刚起步,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掀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与滑雪模拟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仅使用滑雪模拟器的教学模式,对冰雪专项学生运动能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另外将两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注意力和体育情景兴趣做比较研究。探究将其作为非雪季滑雪专项课练习内容的可能性。以及在高校中普及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沈阳体育学院有一定滑雪基础的冰雪专修班学生、以及完全不会的非体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对其进行检验,确保他们从身高、体重、滑雪经验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滑雪模拟器(实验组)和仅滑雪模拟器(对照组)进行不同分组(以下简称为专修实验组、非体实验组、专修对照组、非体对照组)为期8周,每周2次,每次30分钟的练习,确保实验变量仅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在实验后对比四组在模拟滑雪运动时踝关节活动度变化(Range Of Motion,以下简称为ROM),并且利用PESIS中文修订量表Ⅱ体育情景兴趣量表对四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该问卷经过信效度检验,能够区分出不同项目对学生体育情境兴趣体验水平的差异性。利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结合实验后,第一次上滑雪课按照滑雪(初级、中级)指导员实操考核评分标准分别对两个组进行技能水平测试,三项数据分别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课堂学生兴趣水平、以及技能水平三方面反映综合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滑雪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根据spss22.0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对于踝关节ROM,非体实验组、非体对照组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分析结果发现,非体学生没有滑雪经验,通过实验练习后,动作改变差异大,而专修实验组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专修对照组在实验前后一定的差异性(0.01<P<0.05),通过对比发现,专修实验组实验后踝关节ROM变化大于专修对照组,可见虚拟现实技术对专修学生踝关节ROM产生一定影响。而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非体实验组和非体对照组的实验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专修实验组和专修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配对样本结果更加印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实验组踝关节ROM存在影响。但对于非体专业学生影响不大,说明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对使用者本身技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PESIS中文修订量表Ⅱ体育情景兴趣量表的测试结果表示,非体对照组、专修对照组在实验前期兴趣较高,但是在实验后期,由于缺乏一定的刺激,对于机械的重复性练习感到疲倦,对新器材的新鲜感降低。致使后期测试是,得分较低。而非体对照组、非体实验组由于滑雪模拟器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双重刺激,致使实验前期和实验后期的兴趣始终较高,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滑雪课按照滑雪(初级、中级)指导员实操考核评分标准分别对两个组进行技能水平测试结果来看,非体实验组与非体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由于滑雪模拟器运动模式为平行式滑行,对于无滑雪经验的学生提升不高。而从专修实验组和专修对照组的技能测试对比来看,两组水平都较上学期考核成绩有一定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能测试配对样本检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研究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滑雪课程中应用具有实际可行性,其对于冰雪专修学生、非体专业学生的踝关节ROM变化有明显效果,对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和教学场景兴趣有一定提高。对于冰雪专修学生的动作改动存在一定的改善,滑雪技能水平有所提升。适合学生进行反季节训练、或雪季前体能储备练习。学生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滑雪模拟器上进行练习期间,专注度较高,体育场景兴趣较强。对于虚拟现实技术接受度较高,并且在实验后,踝关节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都有一定提高。但是虚拟现实技术与模拟器的结合运用程度较低,对于非体学生的实际性帮助较低,应该从这个角度入手,开发适用于初学者的虚拟现实模块,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服务与校园冰雪。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冰雪进校园师资匮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