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淋巴瘤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916720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3年5月本院185例(3岁~85岁)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387个)的超声及病理资料:1)、描述各年龄段病例数,及各年龄段内中-高度恶性病理亚型所占比例;2)、将387个受累淋巴结声像图分为颈部组、腋窝与腹股沟组,比较L/S比值、门髓质区消失或存在、皮质回声是否均匀、血流类型,并与病理类型(HL及NHL)对比;3)、对不均匀的淋巴结皮质回声进行分型,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肌与NHL,NHL的B细胞性与T细胞性、NHL三个常见亚型-B小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本组各年龄段病例数基本符合偏态分布,随着年龄增长病例数逐渐增高,以老年组(60-69岁组)人数最多(27.0%),而后逐渐下降;各年龄段内中-高度恶性亚型所占比例也基本符合偏态分布,但青少年组(10-19岁)最多(77.8%),以T母细胞淋巴瘤最多见,20岁至59岁的三组约占50%左右,多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儿童组(0-9岁组)中以低度恶性的H玎L占绝大多数,而70-79岁组与80-89岁组则以低度恶性的B小细胞性淋巴瘤占多数。2)除L/S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颈部组淋巴结门髓质区消失的比例(70.3%)明显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31.1%);颈部组皮质回声不均匀的比例(73.6%)略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59.7%);颈部组的血流以混合型(44.5%)及淋巴门型(30.7%)多见,腋窝及腹股沟组则以淋巴门型(63.9%)多见。3)淋巴结淋巴瘤皮质回声多数不均匀(占68.1%),呈低回声背景下见点状、点及条状、网格状、絮状稍高回声,且不同病理亚型间声像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初步的病理对照,认为这些稍高回声多为增生的网状或胶原纤维组织。结论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在老年人中(60-69岁组)患病数较多,但青少年(10-19岁组)中-高度恶性比例最高;因正常颈部淋巴结门髓质区纤细或不显示,而腋窝及腹股沟区则常见较宽大的门髓质区。因此,浅表淋巴结淋巴瘤声像图存在的差异主要与淋巴结所在解剖区域有关,而与病理类型关系不大;浅表淋巴结淋巴瘤病变不再像以往文献中描述的均匀极低回声的"假囊性"特征,而是多数呈不均匀表现。认识这些声像图及病理特征对超声医师筛诊此类疾病有较大帮助。
其他文献
中国乡村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型过程是在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价值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的。作为社会转型的基本载体,
目的探讨竹节参与其伪品深裂竹根七对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组、竹节参组和深裂竹根七组。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实验和常压耐缺氧实验,测定游泳时间和死亡时
作为SARS首先攻击的目标——急诊科,在过去的工作中付出了血的代价。反思过去的工作,为今后可能发生类似事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办法,是每一急诊工作者的责任。本文分析
会议
目的对比茚达特罗和噻托溴铵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速效及长效支气管扩张作用。将125例COPD患者分为茚达特罗150μg组n=42)、茚达特罗300μg组n=41)和
<正>【简要病史】活动后胸闷气促一年余,加重2周专科听诊:胸骨左缘2-4肋间收缩期杂音4/6级,无震颤,向周围传导,当地医院心超提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治疗后有所好转,遂来我院,
会议
我公司3000t/d生产线回转窑自2004年投产以来,回转窑出现过两次较严重的振动情况,对此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比较彻底地解决了振动问题。
人性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实际考察是休谟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和人性的自私与有限的慷慨,一个是外部限制,一个是内部约束,共同构成了休谟政治哲学论证
日前,青云QingCloud发布了基于完整的云端产品布局的全模云架构.据了解,全模云旨在面向企业兼顾“敏态”和“稳态”的需求,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业务架构进行云端部署提供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