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3年5月本院185例(3岁~85岁)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387个)的超声及病理资料:1)、描述各年龄段病例数,及各年龄段内中-高度恶性病理亚型所占比例;2)、将387个受累淋巴结声像图分为颈部组、腋窝与腹股沟组,比较L/S比值、门髓质区消失或存在、皮质回声是否均匀、血流类型,并与病理类型(HL及NHL)对比;3)、对不均匀的淋巴结皮质回声进行分型,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肌与NHL,NHL的B细胞性与T细胞性、NHL三个常见亚型-B小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本组各年龄段病例数基本符合偏态分布,随着年龄增长病例数逐渐增高,以老年组(60-69岁组)人数最多(27.0%),而后逐渐下降;各年龄段内中-高度恶性亚型所占比例也基本符合偏态分布,但青少年组(10-19岁)最多(77.8%),以T母细胞淋巴瘤最多见,20岁至59岁的三组约占50%左右,多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儿童组(0-9岁组)中以低度恶性的H玎L占绝大多数,而70-79岁组与80-89岁组则以低度恶性的B小细胞性淋巴瘤占多数。2)除L/S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与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颈部组淋巴结门髓质区消失的比例(70.3%)明显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31.1%);颈部组皮质回声不均匀的比例(73.6%)略高于腋窝及腹股沟组(59.7%);颈部组的血流以混合型(44.5%)及淋巴门型(30.7%)多见,腋窝及腹股沟组则以淋巴门型(63.9%)多见。3)淋巴结淋巴瘤皮质回声多数不均匀(占68.1%),呈低回声背景下见点状、点及条状、网格状、絮状稍高回声,且不同病理亚型间声像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初步的病理对照,认为这些稍高回声多为增生的网状或胶原纤维组织。结论淋巴瘤累及浅表淋巴结在老年人中(60-69岁组)患病数较多,但青少年(10-19岁组)中-高度恶性比例最高;因正常颈部淋巴结门髓质区纤细或不显示,而腋窝及腹股沟区则常见较宽大的门髓质区。因此,浅表淋巴结淋巴瘤声像图存在的差异主要与淋巴结所在解剖区域有关,而与病理类型关系不大;浅表淋巴结淋巴瘤病变不再像以往文献中描述的均匀极低回声的"假囊性"特征,而是多数呈不均匀表现。认识这些声像图及病理特征对超声医师筛诊此类疾病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