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基础的地区差异很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客观上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类制宜的原则,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客观上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区划方案来指导.为了突出不同类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需要将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相似或相近的区域归为一类区域,针对每个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分别将新型城镇化主体区、粮食主产区、农林牧地区、连片扶贫地区、民族自治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划分新型城镇化发展类型区的6大空间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叠置分析法和Arc GIS 10.1分析技术,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生态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等方案,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将全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Ⅰ)、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区(Ⅱ)、农林牧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Ⅲ)、连片扶贫区城镇化发展区(Ⅳ)、民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区(Ⅴ)共5大类型区,47个亚区.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区划方案填补了国家没有新型城镇化区划的空白,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综合区划体系,有助于国家按照因地制宜和因类制宜地的差异化发展方式推进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