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马拉松运动需要参赛者具备出色的有氧能力,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uptake,VO2max)、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LT)和跑步经济性(Running Economy,RE)这三项生理学指标是决定耐力运动水平的关键因素。此外,良好的骨骼肌肉机能,如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可以有效改善跑者跑步经济性和耐力运动成绩。复合式力量训练(Complex training,CPX)是指在同一力量训练课中交替进行最大力量和超等长训练的方法,其独特的机制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是改善骨骼肌肉适应性的有效方法。然而,尚未有针对训练经验少、力量基础差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采用复合式力量训练促进耐力运动水平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1)探究持续6周复合式力量训练联合耐力训练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骨骼肌肉适应性、跑步经济性和最大摄氧量的影响。(2)比较高负荷力量训练(HST)与力量耐力训练EST联合耐力训练模式对改善骨骼肌肉功能和耐力运动表现的效果。研究方法:38名来自当地跑步俱乐部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体重、体脂、去脂体重等),骨骼肌肉机能(1RM背蹲、静蹲跳[SJ]、反向纵跳[CMJ]),等速下肢蹬踏力量(Leg Press,LP)力量、跑步经济性和最大摄氧量测试。依据年龄、性别和前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水平对等的三组,分别为:复合式力量训练组(CPX;n=13,4名女性和9名男性),进行复合式(最大力量(70-85%1RM)和超等长训练)力量训练+常规耐力训练;最大力量训练组(HST;n=13,4名女性和9名男性),进行最大力量训练(70-85%1RM)+常规耐力训练;耐力-力量组(EST;n=12,4名女性和8名男性),进行力量力量耐力训练(30-40%1RM)+常规耐力训练。三组受试者在保持原有耐力训练安排不变的前提下,增加6周,每周2次的相应力量训练,每次进行力量训练课的总时间一致(每次力量课平均时间在1-5小时)。在6周力量训练干预结束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后测,测试顺序、内容与前测完全一致。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测试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前测中,CPX、HST和EST组在身体成分、骨骼肌肉机能、RE、VO2max上无显著性差异。在身体成分指标中,6周训练干预后三组受试者体重、BMI、体脂和去脂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跑步经济性指标中,CPX和HST组12km/h速度RE在训练干预后出现显著改善(CPX:-5.79%,P=0.001;HST:-6.37%,P=0.001);CPX和HST组14km/h速度RE也得到显著提升(CPX:-6.17%,P<0.001;HST:-5.01%,P<0.001)。VO2max经过6周的训练干预后,CPX和HST组有所改善(VO2max:5.7%、4.2%,P<0.001),而EST组无变化。在骨骼肌肉功能指标中,CPX和HST组的SJ高度(CPX:7.4%,P<0.001;HST:9.9%,P<0.001)、CMJ高度(CPX:11.6%,P<0.001;HST:5.3%,P<0.001)、LP离心力量(CPX:12.2%,P<0.001;HST:5.5%,P=0.012)指标都出现了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干预后,CPX组提高了其离心力量利用率([CMJ与SJ高度比率],EUR:3.9%,P=0.001),而HST组在这一指标上出现下降(﹣3.9%,P=0.001),EST组上述指标在干预后都未出现显著变化。在1RM深蹲力量(CPX:19.7%,P<0.001;HST:25.1%,P<0.001;EST:8.2%,P<0.001)和LP向心力量CPX:10.3%,P<0.001;HST:18.0%,P<0.001;EST:7.3%,P<0.001)上,3组在训练干预后都出现显著提升。研究结论:除离心力量利用率外,复合式力量训练与最大力量训练在提升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跳跃表现、跑步经济性和最大摄氧量速度上有相似的效果,但这两种方式都优于力量耐力训练。因此,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参加过力量训练的业余马拉松跑者来说,在常规的跑步耐力训练中增加6周复合式力量训练和最大力量训练,可以优化他们的耐力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