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攻击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社会行为,与显性攻击相比,其更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可以给受害者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因此需要对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进行预防和干预。人格被认为是影响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关于人格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都是横断面设计,难以确定人格对社会攻击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中介机制。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新近提出的人际开放特质是否可以跨时间地预测社会攻击及其背后的认知中介机制。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中的人际开放分量表、替代攻击中的复仇计划分量表、社会攻击量表以及大五人格简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12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六个月后,940名有效被试(579名女性)被再次调查,被试的年龄在17至27岁之间(M=21.09, S.D.=1.08)。调查结果表明:(1)人际开放抵御社会攻击的报复的纵向中介模型的数据拟合良好(χ2=558.00, df=114, p <.001, CFI=.958, TLI=.950, RMSEA=.064, 90%CI [.059,.070],SRMR=.056),间接效应值为β=-.213, p <.001, SE=.022, 95%CI [-.250,-.176];(2)在控制大五人格之后,人际开放仍能显著预测报复与社会攻击。本研究拓展了人格与社会攻击关系的研究,提示人际特质可以通过影响个体报复倾向(即对先有的激惹怀恨在心并不断地回忆和计划报复的倾向)来间接影响社会攻击。本研究结果同时也支持了人际自立理论,提示人际自立特质(例如人际开放)具有独立于西方人格的积极社会功能。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发展抵御大学生消极社会行为的人格教育路径的实践工作也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