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段。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可能。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荧光量子点(QDs)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材料之一。研究过程中,为降低或者消除QDs的毒性,聚乙二醇(PEG)及牛血清白蛋白(BSA)表面修饰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PEG及BSA表面修饰QDs对HCC细胞活性的影响仍不够深入,相关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亟需系统地研究,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验依据。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了荧光性能优良、化学性质稳定的QDs。采用化学键合的方式将PEG及BSA修饰至QDs表面(PEG@QDs,BSA@QDs)。通过TEM对样品的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UV-Vis及FL光光谱分析所得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重点探讨了QDs表面修饰PEG及BSA前后对HCC细胞活性及活性氧(ROS)的影响,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QDs溶液在自然光下呈现暗红色,而紫外线激发下为亮红色。QDs在530 nm附近处有吸收峰,应归属于带激子吸收峰。样品在590 nm附近处有一很强的荧光发射峰,这主要是由于激发态的电子跃迁至基态所导致。随着纳米材料的浓度由10 nM增加至90 nM,HCC的细胞活性下降,显示出浓度依赖性;共孵育时间由6 h延长至24 h,细胞活性也随之下降,显示出浓度依赖性。在此过程中,细胞ROS含量上升了2-5倍,而SOD含量却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这表明细胞活性的变化可能与ROS的变化密切相关,而SOD却可能未扮演重要角色,其它路径应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