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盆地内部大型古隆起地质结构认识的逐渐加深,往往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前期丰富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泸州古隆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聚油气构造单元之一。同时,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又受到了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它是扬子板块内部变形与周缘地块在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联合响应,是研究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叠加改造过程的天然场所。借助于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野外勘查等资料,较为详细地刻画了泸州古隆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史。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了泸州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与特征,提出了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模型。基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详细分析了泸州古隆起的后期叠加变形样式,利用平衡剖面复原和地质模型正演模拟等方法还原了泸州古隆起的后期叠加变形过程。在充分认识泸州古隆起形成、演化与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泸州古隆起核部及外围地区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详细地探讨了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取得了如下结论:(1)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发育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其长轴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为典型的挤压叠加型古隆起,其形成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几乎横跨了整个三叠纪时期。(2)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受控于周缘地块的印支期造山运动,是在扬子地块东南缘的雪峰山造山带自东向西递进性的挤压、迁移过程中,形成的前缘隆起带。(3)泸州古隆起核部地区被卷入了后期的构造变形带中,主要受控于基底浅变质岩、寒武系膏盐岩、志留系泥岩和三叠系膏盐岩等四套滑脱层控制,发育了对应的四套构造变形层,具有典型的分层变形特征。(4)后期的叠加构造变形使得古隆起原始形态被改造,其核部地区所遭受的叠加变形作用具有由南往北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原始的泸州古隆起核部形态更加接近于一个对称的椭圆形,其长轴平行盆地的东部边缘,呈北东-南西走向。(5)泸州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对研究区生、储、盖组合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早期的油气成藏与油气调整再分配过程受到了古隆起继承性发展的制约,后期的构造叠加改造对研究区内油气藏起到了改造与破坏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