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属于小儿外感咳嗽的范畴,往往因受凉或体弱削弱了上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机能所致,多发病于寒冷季节、气候突变之时或过度劳累之后,为小儿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外感咳嗽的常见临床表现是咳嗽频居,气粗、气喘或咳声嘎哑,痰黄或色白钻稠,咳痰不爽,发热或不发热,口干咽痒,喉燥咽疼,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针对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表现特征,构建符合中医理论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药效学模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采用枸橼酸引咳豚鼠模型,观察指标为对咳嗽动物模型咳嗽潜伏时间和咳嗽次数的影响,以判断是否具有镇咳作用;(2)采用气管段酚红试验法,给药后观察兔气管段酚红的排泌量,考察其祛痰作用;(3)采用Ach、组胺喷雾引喘法,观察指标为引喘动物喘息潜伏期和倒仆时间,以评价平喘作用;(4)通过测量伊文思蓝在小鼠肠内的推进距离,观察指标为对小肠推进长度,评价其通便的药理作用;(5)采用大鼠足拓皮下注射角叉菜胶造成的急性炎症模型,大鼠腹股沟皮下埋置棉球造成的慢性炎症模型,观察指标为对致炎后大鼠足肿胀度和棉球肉芽肿的重量,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通过以上镇咳、祛痰、平喘、长推进、抗炎的药效学试验研究,考察受试药物清肺化痰、利咽止咳的功效。除此之外,在动物年龄的选择上还要考虑临床使用儿童人群的年龄和治疗期限的制定。不同动物种属年龄对应着不同的发育阶段。例如大鼠(周)0~1周相当于人(年)0~0.1年对应为新生儿阶段;大鼠3~9周相当于人(年)2~12年对应为儿童阶段;大鼠9~13周相当于人(年)12~16年对应为青春期阶段;大鼠>13周相当于人(年)>16年对应为成年阶段。总之,在评价儿科中药非临床药效学时,除了构建的模型要与中医临床表征一致外,还应充分考虑试验产生的数据是否支持儿童临床试验,因此在儿科用药的药效学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幼龄动物试验数据对儿童用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