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人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g3114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分析成都市20-70岁成年人午睡习惯及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控制成人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1452名(男性占65%)20-70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情况等,调查对象回忆"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平均每晚睡觉和晨起时间"以及"周末休息期间平均每晚睡觉和晨起时间",以此计算每天平均夜间睡眠时长并将其分为以下5组:≤5h/d,5-6h/d,6-8h/d,8-9h/d,≥9h/d。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并通过营养软件计算每日能量摄入(kcal/d)。现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BMI为评价指标,使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评价调查对象的超重/肥胖情况。使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是否午睡、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在成都市20-70岁的成年人中,约65.4%有午睡习惯。调查对象的平均夜间睡眠时长为8小时,睡眠时间严重不足(≤5h/d)与睡眠时间过长(≥9h/d)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8%与8.7%。多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能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后,有午睡习惯的人其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比没有午睡习惯的人降低31%(OR:0.69,95%CI:0.54–0.82)。此外,在青中年人群(20-60岁)中,睡眠时间严重不足(≤5h/d)者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h/d的人相比,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OR:1.95,95%CI:1.24–3.00),但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未发现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间的相关关系。结论午睡降低成都市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夜间睡眠严重不足增加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但主要体现在青中年人群中。
其他文献
被子植物授粉过程包括落在柱头表面的花粉经历黏附、水合、萌发、花粉管极性生长,穿过柱头和花柱等最后到达胚珠,经珠孔进入胚囊等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过程中涉及很多复杂而有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链RNA病毒,感染雏鸡法氏囊B淋巴细胞。经典的IBDV毒株可感染3到6周龄的雏鸡,会造成免疫缺陷,进而引起其它病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