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透灸时温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roc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腹部艾灸的时间、温度及灸后的效应,探讨艾灸操作技术,总结腹部透灸的温控操作技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便于推广的透灸方法。方法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于施灸开始后每分钟记录温度一次,找出知热温度、知热时间、知降温度、降温时间、皮温差、透灸时程。结果试验组知热温度(36.33±0.84)℃、知热时间(3.58±0.89)min、知降温度(43.59±1.41)℃、降温时间(7.74±1.73)min、皮温差(1.87±1.22)℃、透灸时程(32.45±3.25)min;对照组知热温度(35.79±0.58)℃、知热时间(2.63±0.72)min、知降温度(44.23±1.62)℃、降温时间(8.17±1.53)min、皮温差(1.84±0.91)℃、透灸时程(28.37±2.37)min。结论患者对温度敏感程度比正常人明显降低,透灸过程中更易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感觉,提示机体向良性方向自我调整。透灸过程中温热感不仅从表皮向腹腔、腰部透达,而且向上到头部、向下到膝部透达。潮红、汗出、花斑是透灸效果的重要指标。对温度的控制是透灸的核心技术,通过透灸操作可持续28~32 min,把艾灸的温度控制在43℃~45℃之间,既解决了艾灸烟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问题,又不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少、弱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畸变的特点。方法对92例少、弱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片,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染色体异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数学现实"原则、"数学化"
在电力有源滤波器设计中,谐波电流的实时检测是控制与补偿的关键技术环节。基于坐标变换和瞬时无功理论,得到谐波电流值。为了验证理论分析,进行不控整流桥带容性负载的非线性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配合骨搬移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永丰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安仁县某鸡场鸡苗于52日龄时突然发病,初期每天死亡30-40羽,以后逐步增多,共死亡876只,死亡率17%以上。经现场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此病例诊断为鸡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