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伴随着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半数居住在城市,大城市区域的兴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城市群被当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然而,随着我国内需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城市群发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如何随之重构,又受哪些因素主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利用1990、2000、2010年三期人口普查分区县数据,设计人口指标,对城市群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重现。在此基础上,以人口迁移率为因变量,运用回归模型对人口进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人口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典型的区域性集聚,其内部城、镇、乡均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2010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而在内陆城市群地区,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人口则相对分散地分布在主要的城市中心,如省级行政单元、地级市中心或县城。沿海地区城市群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其来的独特的分散性区域集聚,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全球性竞争而高度集聚向主要全球性节点城市。而内陆地区城市群以内需为主导、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无须集聚向主要城市应对竞争,反而更多的倾向于分散在各区县以便更好的利用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因此,二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其空间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了经济原因起作用外,我们发现,内陆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受人力资本比重的影响。本文有以下启示:(1)沿海、内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不同,在进行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时应加以区别;(2)除了经济要素能够吸引人口集聚之外,当地人力资本的集聚也能进一步吸引人口集聚。这为我国各地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吸引人口进入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城市建设不应当只针对城市建成环境提升硬实力,更应当培育和吸引人力资本来作为软实力,从而有效推动城镇人口集中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