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F-FM蝙蝠具有复杂的回声定位信号及特化的听觉系统,在进化上属于更为优化的种群,其声脉冲信号中CF和FM两种不同成分在回声定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室以CF-FM蝙蝠中的普氏蹄蝠(Hipposidero spratti)为研究对象,发现当用CF-FM声模拟自然界的声脉冲刺激蝙蝠听觉核团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时,发现其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即单反应(single-on,SO)和双反应(double-on,DO),且这两类神经元在蝙蝠捕食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但两类神经元反应模式的形成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方法:为此,本实验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extracellularrecording)技术探究了SO与DO神经元在CF声前掩蔽下,对FM探测声影响的差异。结果:本实验共记录127个IC神经元中,所有DO(29/127,22.8%)神经元均对FM声刺激产生反应,而其余98个SO神经元中有29个对单独的FM声不反应(29/98,29.6%)。其次,本实验在对比神经元在双声刺激下,CF前掩蔽声对FM声的抑制效应达到50%的Gap值时,发现对FM单声产生反应的SO神经元的50%Gap值显著长于DO神经元(98.67±68.59msvs6.53±5.89ms,P<0.001),推测可能是由于CF声的掩蔽时程不同导致了SO和DO不同反应模式的形成,而对FM声信号不反应的SO神经元推测为"CF特化"神经元,所以当给予CF-FM声时也仅表现出单反应模式。此外,本实验还比较了两类神经元频率调谐曲线的带宽(bandwidth,BWl差异,发现对FM声不反应的SO神经元的BW均显著窄于DO神经元(4.766±2.42 vs20.47±15.78,p<0.001(BW10);14.21±10.86 vs 32.38±14.54,p<0.001(BW20));而对FM声有反应的SO神经元的BW10、BW20较DO神经元无显著性差异(14.43±14.61 vs 20.47±1 5.78,p>0.05(.BW10);22.9±17.98 vs 32.38+14.54,p>0.05(BW20))。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具有较窄的频率响应范围且对FM声不敏感的SO神经元,可能偏好于仅分析CF成分,因而对CF-FM声刺激只表现为SO模式,而具有较宽频率响应范围且对FM声产生反应的SO神经元,推测可能是由于对CF反应的兴奋后超极化时程较长造成了双声刺激时的长时程CF掩蔽时程,从而抑制了其对FM成分的反应,因此也只表现为单反应模式。相反DO神经元由于对CF声反应的兴奋后超极化时程较短,CF掩蔽声时程也较短,因此可以保证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对FM声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