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体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复合业态。在国际上,体育旅游经历了90年代的sport’s tourism到sport tourism的转变。这是一种由纯体育的旅游到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的发展范式的转变。在我国,体育旅游作为一个严谨的学术对象,肇始于1991年《论体育旅游》(《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第1期)。体育旅游与奥运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振关系。如今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正在加快建设。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2020年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冰雪体育、户外运动、健身步道、登山骑行等22个项目。2021年1月,上海体育学院等发布《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总结了露营休闲体育、红色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旅游、夜间体育旅游、体育节事活动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认为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文旅康养上升至我国的国家战略。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必将面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转向。消费升级、市场旺盛、需求转变与政策红利下,从观光、赛事、康体再到电竞,体育旅游从线下到线上、从游憩参观到亲身参与,旅游体验正在成为一个核心吸引物,透过中国体育旅游的30年研究历程,从体验经济视域下探究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当其时。研究方法与结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出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分类界定、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理机制、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功能与价值、体育旅游发展路径与问题对策等的理论研究。其中关于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有学者对其进行区域研究,因地制宜提出区域适用的发展路径;有学者在产业融合视域下基于其资源、产业、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融合进行路径优化;有学者在宏观政策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针对政策行为的优化建议;也有学者在全域旅游视域下针对区域联动和要素流动等提出区域协同的发展路径,或针对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出优化路径。可以看到,关于体育旅游的路径研究大都焦点于宏观角度,多数学者都赞同体育与旅游相互作用机理立足于供给与需求的视角,然而遗憾的是研究专注于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忽视了需求侧既消费者的主体地位。那么体验经济与体育旅游便显示出高度的契合性。20世纪70年代,阿尔夫·托夫勒就提出了"体验生产"的概念。90年代,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进一步指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并进一步指出体验经济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逃避性4个理论维度。Standeven and De Knop认为体育旅游是与场所体验相关联的一个双层次的身体体验。体育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动态系统。体验经济赋予体育旅游新的内涵,体育旅游以多样的产品供给、高层次感情需求的满足、"个性化消费"和获得多重体验为鲜明特征,凝聚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休闲活动的多种功能和特征,更重视消费的终端——消费者的参与和权益,重视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与文化内涵,重视延伸服务。体验经济要素融入体育旅游产品的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研究结论:体验经济视域下进一步强化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基于消费者感知加强体验营造。首先根据体育旅游项目特点强化四种体验:一是强化体育旅游的娱乐体验,娱乐体验是游客能够感知的最常见、最基本的体验,针对所有体育旅游项目要丰富其游戏和竞赛形式,延展伸缩性使其面对不同需求能够降低难度来增强满足感或增加挑战性来提升刺激感;二是强化体育旅游的教育体验,包括红色体育旅游、亲子体育旅游等,体育旅游产品要融合交叉动态与静态、真实与模拟的情节,优化情节的逻辑发展来有效激发游客对产品所传达的信息产生联想和共鸣;三是强化体育旅游的审美体验,包括赛事旅游、生态体育旅游、夜间体育旅游等,深入挖掘并展现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强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四是强化体育旅游逃避现实的体验,包括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小镇、越野等,充分体现产品与游客日常生活的时空差异性,达到高度真实,吸引游客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其次是注重将不同体验类型项目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综合性体验,实现特定的体验目标。例如将以娱乐体验为主和教育体验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结合,能够组合成可以寓教于乐的娱乐教育体验,达到让游客对体育旅游项目维持关注的体验目标;逃避体验和审美体验结合能够改变游客的状态,娱乐体验和审美体验能够让游客感受存在。最后体育旅游项目还要从技术、物质、复杂性和规模等因素来改善游客体验,优化除体育旅游项目以外的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包括食、购、行、住、健的体验和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体验等。最后,体育旅游产品应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觉,开发纪念品等周边产品来加深游客体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