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演艺术的审美过程中,除了视听感官,还有“主体运动觉”审美感官,它与人类本体存在的现实实践活动有更直接密切联系。社会文化生活正在呼唤把分门别类开拓的艺术经验予以整合。诗与音乐对创造性想象力开拓的相反指向可概括为:(1)语义性与非语义性。 (2)语义内涵的具象性决定其运用的多样性与多变性,非语义性意蕴的概括性决定其运用的反复性与程式性。(3)诗的生产以自娱方式为主,旋律的生产以寄食制为主,彼此互补互动。诗与音乐在表演过程中的契合点可概括为:(1)节拍节奏方面“口手双层性”的节奏复合结构由诗与音乐共同参与构成。(2)音调起伏的动静方面,诗与音乐有各自的要求,尽可能协调一致。(4) 句子落音方面,旋律煞声的功能性呼应与色彩性对比,诗词韵脚布局的押韵与出句,其相互作用提高了歌诗艺术的审美品格。理论领域里的整合性探讨可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漫长封建社会里歌诗生活的教化性与娱乐性相分离的现象是否有回转的契机?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课程范围内,寓教化性于娱乐性之内的乐教复兴与美育重建是出路所在。师范教育肩负着改革重任。
其他文献
1问题提出目前,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完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紧张研制之中,在这两个标准的研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让学生形成对数学较为全面正
上篇  提到中国近代史,边塞是绕不开的话题。如果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海防之门,那么,列强就是用魔掌推倒中国的边塞之墙,蚕食掉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当我们徘徊于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古道,回眸被积雪掩盖的历史遗存,一个挺立而已成残垣的建筑跳入眼帘:卡伦。  因为卡伦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只能通过历史资料来复原这个历史名词和历史建筑了。卡伦是满语,意为台、
“雪鸮,雪鸮,雪鸮……”远远地望见这个白色的宝贝,旁若无人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降低车速,从它身边缓缓走过。没错,就是它!那时的心情就两个字:激动。为了不惊扰它,我再往前走了许多才返回,待到既不打扰它,又适合拍摄的位置,停车熄火。它仿佛也很配合我的拍摄,在那里不停地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有时微张翅膀预飞不飞、有时展翅旋空……  阿勒泰有“雪鸮”。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不知会让多少人为之激动、为之不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