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标投标制度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形势的深刻变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存在着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肢解工程、违法分包、行贿受贿等行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插手干预招投标活动,大搞权钱交易;个别招标人对招标投标制度的认识缺乏严肃性、法律意识淡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个别投标单位"围标串标"现象严重、其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使招标投标流于形式;个别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中介不"中";个别评标专家专业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缺失、行为不规范,权利寻租严重,成为受益人的"帮凶"。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标投标活动的严肃性,违背了招标投标制度应遵循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招标投标秩序,损害了国家和招标人的利益。招标投标制度从1981年开始,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招投标对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公共采购效益和质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招投标亦已成为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招标投标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监管体制和招标投标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的束缚等,使得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漏洞,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肢解工程、违法分包、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成为反腐倡廉的重灾区。招投标的合法程序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有人称招标投标活动是"合法化的暗箱操作"。这些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招标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本文分别从招标人(建设单位)、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三个市场主体以及评标专家等方面剖析目前招标投标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加强招投标过程的监管,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招投标管理模式,保证招投标事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