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流胶病拮抗细菌HAR3的鉴定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B. rhodina和B. obtuse)是引起桃流胶病的主要病原菌,危害桃树主干和枝条,发病部位会有胶状物溢出,流胶严重时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本研究试图从桃树体内分离筛选对桃流胶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探究其在桃苗内的定殖能力及对桃流胶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桃流胶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用于分离内生细菌的样品采集于华中农业大学桃园基地内3年生的健康普通桃树;以接种桃流胶病病原菌B. dothidea XNHG-241为对照,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抑菌率比较,确定高效拮抗桃流胶病病原菌的内生细菌;通过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观察,鉴定拮抗内生细菌;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构建带有荧光标记的菌株,用于后续的根系定殖分析;通过浇灌和浸根两种方式,利用标记的菌株悬液处理盆栽桃苗,于1、3、5、7 d,利用PCR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菌株在根系的定殖情况,同时将不同处理组的根、茎、叶碎片研磨后涂布在抗性平板上,于30、90、180、360d,统计定殖数量;待标记的菌株在桃幼苗上定殖120d,测定不同处理桃苗的株高、茎粗和干重等生物增量,同时接种致病能力强的桃流胶病病原菌B. rhodina JMB-122于不同处理的桃苗茎部,7 d后测病斑长度。从桃树根部分离筛选到1株对桃流胶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命名为HAR3,其抑菌率高达71.4%,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AR3菌株不仅对桃流胶病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拮抗作用,还可抑制引起桃和柑橘病害的病原菌Botrytiscinerea、Monilinia fructicola、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Penicillium digitatum和Geotrichum citri-aurantii的生长。构建的荧光标记菌株HAR3-GFP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且质粒的转入不影响其对桃流胶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根系定殖分析发现,浇灌和浸根处理后均能观察到明显的荧光菌落聚集,其中浇灌组荧光菌落较密集,而浸根组荧光略稀疏;通过涂布法统计发现,浇灌和浸根处理的组织中均分离到HAR3-GFP菌落,且浇灌中菌落高于浸根。其次,桃苗根和茎中HAR3-GFP的定殖数量高于叶片,1年后HAR3-GFP定殖数量依然大于2.1×103 CFU·g-1。桃苗接种试验发现,与对照相比,浇灌处理桃苗的病斑长度显著减少。同时浇灌处理桃苗的株高、茎粗和干质量等生物增量与浸根和对照的桃相比均显著增加。
其他文献
电子废弃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
通过在赞比亚西北省13777-HQ-LPL区一带的找矿勘查,探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赞比亚热带干旱景观区的应用效果。利用该方法,在13777-HQ-LPL区一带圈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