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恋型人格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视为一种障碍性人格,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在当下日益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青少年的自恋人格特质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拥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赞扬,并且对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有着过高的估计。然而由于青少年群体的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学习知识与历练,并不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最主要的前进动力,这也就导致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各群体中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控制感极低,即对自身社会地位极度不确定。由此,青少年自恋型人格中的强烈表现欲等在现实世界中常常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就可能成为他们的一个发泄渠道,他们可以在这样一个匿名的、社交互动完全仿真现实的空间里任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对别人恶语相向,即网络欺负行为。该研究试图澄清青少年自恋型人格、网络欺负行为以及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这三者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为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采用问卷法,在中部某省中学收回了683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自恋型人格特质越强烈的青少年越容易发出网络欺负行为,对社会地位不确定性的感知越强也越容易对他人进行网络欺负,此外,青少年对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在这当中还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自恋型人格通过影响青少年对自身社会地位不确定性的感知间接影响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