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京津冀地区发生了持续性的雾、霾和污染过程,本文通过气候背景、大尺度天气背景、热力动力特征、边界层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此次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西风指数异常偏高,东亚大槽和乌拉尔山脊活动偏弱,亚洲中高纬增暖异常,西伯利亚地区异常减压,东亚冬季风减弱,是造成该次雾霾过程维持并发展的气候背景。(2)此次雾霾过程发生的天气形势为高空受槽后脊前西北偏西气流控制,地面为弱气压场冀中南处于锋前暖区,有地面弱倒槽配合。高空呈现上干下湿的层结结构,地面要素场分布相近,处于小风高湿的环境,地面并非为绝对静风,有1-2 m/s的小风。(3)高层弱下沉运动、低层弱上升运动造成的局地弱辐合是雾霾过程形成的动力因子;850 h Pa暖脊和1000 h Pa偏东弱冷槽形成的逆温结构是雾霾过程发展的热力因子;对流层中层700-500 h Pa的小干槽不断过境引起的地面增湿是雾霾过程维持的水汽因子。(4)后向轨迹模拟表明,持续雾霾过程中污染源有西北远距离输送型和北部区域内输送型,其中远距离输送型的输送范围在3000 km以内,输送的高度较高;区域内输送型的输送范围为150 km内,输送高度较低,基本在500 m以下。(5)强浓雾的各气象要素分布区间最窄,浓雾和雾的分布区间较强浓雾宽,霾的分布区间最为宽广。在发生强浓雾、浓雾、雾和霾时,最具区分意义的是湿度因子。在强浓雾出现前24小时内,地面一直维持小风高湿静稳的状态,有雾或轻雾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