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提出的建设策略将有助于高校冰雪体育社团的建立,该社团相对其他组织更贴近学生个体,将成为组织学生开展冰雪运动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运动参与选择,满足具有不同运动爱好的人;培植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促进冰雪运动在高校进一步开展。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我们以该地区24所综合类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共发现体育社团259个。其中冰雪类体育社团11个,占社团调查总数的4.2%,开展项目主要有滑冰、滑雪、冰球等。所调查的11个高校冰雪体育社团基本能保持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频率,由于季节性特征显著,寒冷的适宜季节时活动频率会出现上升。其较常举办的活动是社团内部比赛和社团内部联欢,其余依次为年度招新、院系间比赛、兄弟院校联赛、社会运动爱好者比赛交流、社团间联谊、裁判技能培训、专项理论知识培训。每次活动时间的安排主要由社团成员共同商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管理思想。由于季节变化和社团项目不同,活动场所也会在校内校外、室内室外之间转换,普遍存在的场地缺乏问题使更多的社团活动被限制在校内,集体校外的活动不多。总的来看,东北地区高校的冰雪类社团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社团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突出冰雪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新人;另外,社团活动更多偏重于技术练习与实战,很少涉及理论安全知识学习,不利于社员及社团的发展;其次冰雪类社团的场地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亟待解决;最后,社团的管理模式还不规范,我们有必要对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出符合冰雪运动特点的社团管理模式,以此进一步提高冰雪体育社团的数量及发展水平。研究结论:1)依托校方支持,突出冰雪特色吸引成员。对普及度较低的冬季运动来说,仅仅是学生自主发起还不够,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在审批流程上给与支持和引导。社团负责人要突出自身项目的冬季特色,多渠道吸引学生加入。2)"权责清晰、机构精简、服务学生、普及提高"。冰雪体育社团的内部机构设立要吸取其他体育社团的经验,结合校园冰雪运动推广的重要目标,把"权责清晰、机构精简、服务学生、普及提高"作为指导思想。社团内部至少要设立竞赛活动部、保障部、外联部、宣传部等四个下属部门。社团外部应接受社团联合会和学校体育部门的共同领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该模式有助于高校冰雪体育社团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3)协调各方力量,保障冰雪场地器材供应。各地政府要加强对高校冰雪运动场地的经费倾斜,保障社团日常训练、竞赛等活动的开展。高校可通过对老旧篮球场等适宜场地的改造完成简易场地建设,也可以联合社会公益力量,让热心于冰雪运动发展的组织或企业协助完成冬季运动场地的建设。在运动器材来源上,应采取学生自费、社团出资、学校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保证供给,降低冰雪运动参与门槛。4)筹集方式多元化,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校外赞助为主,社团自筹为辅的资金筹集方式,在适当情况下也可以收缴一定的会费。5)提升指导教师专业水平,注重安全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冬季运动教师的培养工作,畅通冰雪项目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高校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进一步满足社团指导教师的需要。高校要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健全冰雪运动器材、场地等安全管理细则,加强教师、校医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知识,切实降低冰雪运动风险。6)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社团活动,做到常练、常赛。根据季节分为非适宜季节训练和适宜季节训练。非适宜季节训练除了技巧类训练如双板滑雪的陆地下肢训练,还有同项群的替代性训练,冰上项目社团这一时期也可以定期前往室内冰场进行活动。雪上项目社团必须分为两个时期开展社团活动。进入适宜季节,就能逐渐增加冰上与雪上的实操性训练。7)社团与高校双向推动,促进冰雪体育文化形成。加强社团内部文化建设,如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设计社团标志等。社团领导人应不断提升自身领导能力,建立团结稳定的社团活动气氛。倾听社员意愿,保证社团内部的和谐平等。加强对外交流,提高社员的活动参与度。高校也要对社团的文化建设工作给予适当支持,主动在校内推广冰雪运动文化,提高学生参与冰雪体育社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