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历史始于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而1960年,“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提出,则意味国家规划事业近 20 年停滞的开始。因此可以说,1950 年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初春、酷夏、到冷冬的演替,其具备的“完整生命循环”特质,为观察毛泽东时代规划史中所谓的“苏联规划模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断面。研究以这十年间的规划实践为中心,以社会环境变迁与城乡规划环境演变的互动关系为基本切入点,将近代东亚最大的城市——上海作为实证的对象,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上分析这座城市10年间的规划实践演变历程。纵向上,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及其中间的一个转折节点进行微观的回溯;横向上,采用制度环境中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规划布局形态的分析框架,对以上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察。最后,从上海的个案推演出1950年代中国城乡规划的演变线索,认为在规划体系上,从总体规划走向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并重;城市空间形态上,大中城市从被动的边缘区扩张走向主动控制的组合型城市;在规划范型上,在对苏联规划模式的全面反思基础上,走向了对结合本土特质的苏联模式重构,并认为1950年代中后期的规划实践是中国本土规划理论模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