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苏联模式:以1950年代中国城乡规划演变为中心

来源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历史始于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而1960年,“三年不搞城市规划”的提出,则意味国家规划事业近 20 年停滞的开始。因此可以说,1950 年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初春、酷夏、到冷冬的演替,其具备的“完整生命循环”特质,为观察毛泽东时代规划史中所谓的“苏联规划模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断面。研究以这十年间的规划实践为中心,以社会环境变迁与城乡规划环境演变的互动关系为基本切入点,将近代东亚最大的城市——上海作为实证的对象,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上分析这座城市10年间的规划实践演变历程。纵向上,采用历史分期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及其中间的一个转折节点进行微观的回溯;横向上,采用制度环境中的规划、规划编制过程、规划布局形态的分析框架,对以上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考察。最后,从上海的个案推演出1950年代中国城乡规划的演变线索,认为在规划体系上,从总体规划走向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并重;城市空间形态上,大中城市从被动的边缘区扩张走向主动控制的组合型城市;在规划范型上,在对苏联规划模式的全面反思基础上,走向了对结合本土特质的苏联模式重构,并认为1950年代中后期的规划实践是中国本土规划理论模式的起点。
其他文献
  历史地段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大都也存在着街巷狭窄、交通混杂、配套设施不全且陈旧、人口密度大等诸多制约因素,致使历史地段的传统价值难以
会议
  结合“一五”时期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工作,针对老专家访谈的具体实践,对城市规划口述历史工作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城市规划的口述历史应当采取一种专题性、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