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目的:通过收集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中脑动脉瘤数据,完成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推广脑动脉瘤专病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我国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便捷的数据平台。为发现我国脑动脉瘤敏感基因提供大数据样本。方法:采用SQL Server模式框架,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利用云端服务器的便捷、安全、高效,结合临床脑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建设出多维度、高保真性、方便快捷的云端数据库。结果:云端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已建设完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有29家单位参与共建,分布于10个省市,其中大部分是省市级三级甲等医院,覆盖人口超过1.0亿。共收集1000余例合格病例,涵盖脑动脉瘤常规治疗病例和非常规动脉瘤病例。共收集脑动脉瘤患者的血液标本400余例。结论:通过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合理、安全、有效的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是可行的。脑动脉瘤数据库的使用为脑动脉瘤的诊疗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多中心的数据库平台凭借其分布地区广、覆盖人群量大的优点相对于常规的单病种、单中心数据库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挖掘使用。第二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对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疗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方法:对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中合格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例进行即时总结,共选择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187例。并对其年龄、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以出院时m RS评分量表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187名患者中男95人,女92人,平均年龄54.73±11.835岁,平均住院时长20.99±20.86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OR=1.062)、治疗方式(P<0.05)、CT Fisher分级(P<0.05,OR=3.827)、PAASH评分(P<0.05,OR=48.005)、术后并发症(P<0.05,OR=15.580)对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治疗方式、入院时CT Fisher分级、入院时PAASH评分及住院期间是否存在并发症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有显著关系;2、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无差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3、保守治疗较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均更差;4、神经外科病床数>200组较≤50组有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