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人类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的动物模型,既要体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病变进程,又要符合具有肾纤维化的病理特点。目前,国内外对大鼠5/6肾切除(5/6nephrectomy,5/6NX)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备,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而国内对5/6NX小鼠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较少。本研究诣在通过建立大、小鼠5/6肾切除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实验动物模型在成活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方面的异同,为提供更能反映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特点的动物模型建立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和60只C57小鼠分别随机、平均分成5/6肾切除组和假手术组,用Platt法制作5/6肾切除慢性肾衰肾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三个时间点处死各组老鼠,收集血清和肾组织供肾功能、α-SMA检测分析。结果术后2周,5/6肾切除小鼠组血清肌酐值大于假手术组(P>0.05),小鼠慢性肾衰模型建立成功。大、小鼠模型组成活率不存在差异(P>0.05)。术后,5/6肾切除大、小鼠均出现了毛发稀疏、脱落,毛色无光泽等现象。术后2周,SD大鼠和C57小鼠活动力减弱,蜷居于饲养笼角落,出现体态微颤,紧挨取暖等表现。6周后,小鼠活动量增强,极度活跃、反应敏捷、上蹿下跳、活动轻健。3周后,大鼠活动力增强,体态微颤、紧挨取暖等现象基本消失。大、小鼠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大鼠5/6NX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于8-12周出现稳定状态,小鼠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仍于术后12周有上升趋势。5/6肾切除组大、小鼠Masson染色胶原阳性面积分别大于各自的假手术组,且免疫组化测定的α-SMA表达量大于各自假手术组。结论 5/6肾切除小鼠慢性肾衰模型于术后出现了肾单位减少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残肾代偿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改变,模型建立成功,其存活率与大鼠间不存在差异。在与5/6肾切除大鼠组的比较中发现,两者慢性肾衰疾病进程存在差异,后续研究可根据本实验结果延长对病程的观察时间、缩短监测节点的时间间隔,以探索小鼠动物模型的更多特点。实验中应根据研究周期的长短,结合不同动物模型出现的肾衰平稳期,选择运用适当的动物模型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