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出发成绩"在竞技游泳运动50m距离比赛中占"比赛成绩"的20%,100m距离比赛中"出发成绩"占"比赛成绩"的10%。因此,本文研究游泳的出发环节,对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具有实际和长远意义。1992年美国的布鲁特在研究中将蹲踞式出发技术细分为前倾蹲踞式和后摆蹲踞式。随后,我国游泳界专家和学者运用大量地生物力学知识及纯数据分析对两种蹲踞式出发技术进行比较,为本文前期研究提供大量地有价值的研究基础,但研究中发现,目前还未有文献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泳姿、比赛距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前倾蹲踞式出发适合什么泳姿、后摆蹲踞式出发又适合什么距离,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研究内容:本文拟对2017年和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自由泳、蛙泳和蝶泳各项目决赛的视频进行反复观看,探究两种蹲踞式出发的技术特点和适应泳姿,并挑选8位成都体育学院田径游泳系运动训练专业游泳专选班的男同学(均游泳一级运动员),运用两种蹲踞式出发技术,从预备姿势、起跳、腾空、入水、水下滑行共五个阶段进行对比实验,拍摄视频,采用运动图像解析软件Kinovea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数据,再结合前倾蹲踞式和后摆蹲踞式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研究目的:拟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蹲踞式出发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2017年和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决赛出发技术和成都体育学院田径游泳系运动训练专业游泳专选班的8位男同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1.对2017年和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出发分析。从两年的比赛成绩分析来看,自由泳项目和蝶泳项目中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占多数,而蛙泳项目则是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占多数。众所周知,蛙泳的游进推力主要来源于腿部的蹬夹,自由泳和蝶泳的游进推力主要来源于上肢发力,那么蛙泳主项的运动员下肢力量可能大于自由泳主项和蝶泳主项的运动员。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大胆推测下肢力量大的运动员可能更适合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2.预备姿势阶段(从"重心高度"、"重心投影点距离"两方面研究)前倾蹲踞式的平均重心高度是1.15m,后摆蹲踞式的平均重心高度是1.11m,P值小于0.001;前倾蹲踞式的平均重心投影点距离是0.21m,后摆蹲踞式的平均重心投影点距离是0.30m,P值小于0.001。3.起跳阶段(从"滞台时间"、"离台角度"、"离台初速度"三方面研究)。前倾蹲踞式的平均滞台时间是0.69s,后摆蹲踞式的平均滞台时间0.74s,P值小于0.001;前倾蹲踞式的平均离台角度是26.81°,后摆蹲踞式的平均离台角度是32.04°,P值小于0.001;前倾蹲踞式的平均离台初速度是3.28m/s,后摆蹲踞式的平均离台初速度是3.87m/s,P值小于0.001。4.腾空阶段(从"出发腾空总时间"、"腾空时间"两方面研究)。前倾蹲踞式的平均出发腾空总时间是0.96s,后摆蹲踞式的平均出发腾空总时间是1.09s,P值小于0.001;前倾蹲踞式的平均腾空时间是0.27s,后摆蹲踞式的平均腾空时间是0.34s,P值小于0.001。5.入水阶段(从"入水角度"研究)。前倾蹲踞式的平均入水角度是42.44°,后摆蹲踞式的平均入水角度是37.79°,P值小于0.001。6.水下滑行阶段(从"入水点与出水点"、"滑行距离"两方面研究)。前倾蹲踞式的平均入水点是3.03m,后摆蹲踞式的平均入水点是3.55m,P值小于0.001;前倾蹲踞式的平均出水点是13.11m,后摆蹲踞式的平均出水点是13.65m,P值小于0.005;前倾蹲踞式的平均滑行距离是10.09m,后摆蹲踞式的平均滑行距离是10.10m,P值大于0.005。研究结论:1.在两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中,自由泳项目和蝶泳项目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居多,而蛙泳项目则是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的运动员占多数。针对不同的项目,两种蹲踞式出发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所以选取适宜的出发方式是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2.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较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有着更高的稳定性。3.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在出发台上消耗的时间相对较短,利于快速起动;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离台初速度快,且离台角度更大,为运动员拥有更长的飞行距离奠定基础。4.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腾空时间更长,这是运动员能否拥有更长飞行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员来说,腾空时间短意味着快速入水。5.采用前倾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入水角度更大,能够让运动员提前入水且所至的水域更深;采用后摆蹲踞式入水角度小,利于运动员快速浮出水面。6.采用后摆蹲踞式出发技术的入水点与出水点更远,但两种蹲踞式出发技术在滑行距离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