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应用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统计分析雷电活动规律,本文利用重庆市气象局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和1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以下简称12个站)的雷暴日资料,根据GB50057推荐的落雷密度计算方法获取的落雷密度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以下简称器测)的以12个站为中心点、半径为20km范围内的地闪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2个站地闪密度随不同观测半径差异显著,与地形地貌、城市化进程及雷暴的发生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2)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其对应的不同半径范围内的地闪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性为负值,相关系数在-0.52至-0.74之间,10km处达到最大值为-0.74。可以认为观测人员只能听见观测点周围10km左右的雷声。;(3)重庆主城区范围的闪电密度远远大于其余地区,这可能有如下几方面原因①、与该站处于主城区,电磁干扰比较大造成了闪电定位系统错报有有关系;②、此外还与高大建构筑对地闪的影响有关;(4)依据重庆2008-2010年ADTD闪电定位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雷暴日与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拟合,拟合方程的拟合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649-0.748之间,其中在观测半径为10kmR=0.748最大,观测半径20kmR=0.649最小,这与年平均雷暴日数与观测站点周围不同观测半径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一致。年平均雷暴日与云地闪密度的表达式为:y=3E+06x-3.5646。该研究增进对重庆地区闪电活动了解,为器测数据会逐步代替人工观测数据和雷电灾害鉴定、雷电风险评估等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