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新时期把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问题纳入"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场域"视野下进行自我解剖,既是对现实总体性的把握也是对历史逻辑性的尊重,又对如何构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机制,踏实推进其文化传承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把文化发生的场域和社会实践工具——资本作为突破口,通过调查云南省迪庆州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现状,对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传播路径展开研究,试图分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对主体惯习作用的机制,并基于场域资本惯习理论探求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的具体策略。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试以云南省迪庆州藏族为案例,对该地区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及传播路径展开研究。通过对CNKI优秀硕博论文,北大核心期刊,CSSCI数据库进行及检索,收集有关藏族体育,传播学,体育学,少数民族地域有关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借助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机会,通过与迪庆州教体部门联系,以学校,政府,居民等相关人员为访谈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并举行座谈,并对部分相关人员展开深度访谈。在先后22次访谈中,总共对32位进行了总计约20小时的访谈。这些访谈资料即为本项研究的重要经验依据。鉴于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研究根据便利抽样的原则,在云南迪庆州民族中等专科学校,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藏文中学,以及普通中小学,共计11所学校发放841份调查问卷。研究结果:社会分化程度越高,其内在组成并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越发凸显出与社会世界客观空间关系的逻辑性与必然性,并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推动力。1)城镇:基于现代转向的传统乡村场域的消解a)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解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起,迪庆州政府大力开展城镇建设,尤其是当时的香格里拉县定位为"理想城",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据科学发展观,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推动城镇及经济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结构,现代城市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b)惯习的改变:传统礼俗的失落与文化主体的消极应对。在环境不支持及其他力量无法依仗的前提下,传统体育项目担负起群体内部融通的责任和仪式化维持的保证,效应逐渐累积,进而形成不同代际间的富有特色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惯习模式。2)节庆:生活场域失势的异域聚焦a)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式微与突破。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初级群体内部习得性特点,伴随现代因子影响加剧,逐渐走向式微,其在群体内部的认同与传承路径受与生存,生产和生活关联的紧密性所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生境危机,体现在群体兴趣,项目,活动与生存,生产联系的瓦解,并逐渐消失在每日生活里,具有民族表征的文化浓度逐渐被稀释,许多停留在记忆里——他者的故事中,驻足在节日里——浓缩的生活。b)惯习的转向:新形势赋予惯习新内涵。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承载的不再是传统体育文化意涵的全部,在节庆空间实践维度中遵循的是运动实践逻辑与娱乐实践逻辑。缺少了社会资本规约下礼俗意蕴,保留了与传统生活相结互动的实践逻辑,更多地在运动与娱乐中维系民族特性的表征。3)学校:家庭场域传承的教育接续a)课程: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学校教育担当。在以乡土为背景,家庭和族群为单位的初级群体作为传承与发展主导力量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在进行问卷调查的765名学生中,藏族学生有49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64.7%,面对问题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学习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候,"学校"这一选项结果排列第二位;在非藏族学生中,"学校"选项在这部分学生的选择当中占据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继家庭教育传承作为第一传承力量源泉,学校已经成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接力。b)惯习的生成:民族文化价值的深层挖掘与自信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学校作为知识生产,文化育人场域具备担负民族文化价值挖掘与民族自信培养的责任和义务。研究结论:基于场域理论的实践逻辑来看,占主导地位资本的运作规则影响惯习形成。要构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机制,就要平衡传统的传承逻辑与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既保留历史形成的依赖生产生活传承逻辑的民族传统文化核心意涵与表征,又要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创新元素,赋予其发展动力。同时,充分利用资本结构与数量关系刻划社会行动者的行为轨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轨迹,在时代和社会推动下,不同类型资本的数量与结构发生着改变,文化起源及再生产的场域发生着变化,由此影响践行传统体育文化主体的行为策略选择。从资本与惯习的关系着力传承传播的推动,有利于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