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南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商南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关键词]商南县 地质灾害 易发程度 分区方法 分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4-344-3
1前言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地层岩石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气候呈现多种类型,夏季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2011年商南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
截止2011年8月20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商南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83处,其中滑坡178处,崩塌4处,泥石流1处;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建房、矿山开采、林木滥伐、陡坡耕种。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13个镇,尤以十里坪镇、水沟镇、湘河镇、赵川镇、金丝峡镇、城关镇及丹江两岸及其支流县河、清油河、黑漆河、滔河等河流两侧的滩地、阶地分布密集。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南部多于北部,中部多于东、西部。商南县地质灾害自1998年至2011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72人死亡,全毁房屋2902间,全毁耕地55968亩, 受威胁户数为1444户,共633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702.78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类型组合、及展布特征、发育程度,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进行分区。分区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只有正确选择分区原则和致灾因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分区方案。
2.1划分的原则
划分的原则包括:
2.1.1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原则
充分研究不同区域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时,将发生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划入一个区,把发生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入不同的区,不同级别的分区有不同的主导致灾因子。
2.1.2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和易发程度。
2.1.3行政区相对完整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界线应可能考虑到乡、镇级行政区的完整性。
2.1.4综合分析定量化原则
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全面考虑构成易发程度的各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别,尽可能量化处理,在数值化处理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程度高的致灾因子或标志作为分区的界线,以保证所划分的每一个易发程度分区都是有特点的,独立于其他易发程度分区的地域。
2.2致灾因子的确定及优化
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地形地貌、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强度4个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规模、危害性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大小和能量的转化条件,松散碎屑物质的聚积和成灾可能性;植被覆盖率、降雨量、水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4个因子起促进作用。因此根据商南县境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定地形地貌、降雨量、水文、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致灾因子,作为地灾害易发区评价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2.3易发程度分区的方法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结合调查的商南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具体情况,将商南县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去4级,区代号用A、B、C、D分别表示。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组合划分评价区。
2.3.1定性分区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发育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点的个数、灾害点分布面积、灾害点的体积)、人类工程活动与研究工作程度,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灾种、分布、密度、规模、危害程度等以及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准确确定地质灾害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特征,特别是针对地面调查没有涉及到的无人区的地质灾害,初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的大致范围和界线。
2.3.2定量化分区
在上述宏观定性判别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基础上,采用GIS信息技术进行网格定量化数值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易发程度分区。
(1)将商南县行政区范围进行网格划分,每个单元面积2km×2km,共划分网格577个(见图1),总面积2307km2。
(2)利用计算机将划分的网格与数值化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并将各类地质灾害划分为:
A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取值为4;
B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取值为3;
C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取值为2;
D级—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取值为1。
将多种地质灾害进行叠加,当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叠时,则取值为5。 按照划分标准,按不同灾种对单元进行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及数值化,将滑坡、崩塌、泥石流数字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单元信息叠加结果(G)满足公式:
G=G滑∪G崩∪G泥
其中:
G为单元信息叠加结果;
G滑为滑坡灾害数值;
G崩为崩塌灾害数值;
G泥为泥石流灾害数值。
单元G值等于A、B、C、D时分别归属地质灾害高、中、低、非易发区。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值线划分。
将单元信息叠加结果按1、2、3、4、5数值表示,在计算机上用Mapgis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定量化综合反映地质灾害现状。
其中:
等值线≥3.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等值线为2.5~3.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等值线为1.5~2.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等值线≤1.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4)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叠加分析得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间值,便可形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再结合定性分析评价。最终得出了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见图2),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具体划分为:4级地质灾害易发区, 23个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
2.3.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1)地质害高易发区(A)
区内地貌条件以低山区、河谷丘陵区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以片岩、千枚岩、片麻岩为主,区内构造十分发育,县境内暴雨中心及日最大降雨中心(湘河镇、赵川镇)集中与该区,地质灾害密集分布,且人类工程活动较强。本区总面积619.5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8%。包括金丝峡—水沟高易发区(A1)、青山—湘河高易发区(A2)、十里坪—赵川高易发区(A3)。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115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19处/km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区内发育有竹林关—过风楼断裂(F2),耀岭河—湘河断裂(F3)、及其它小型断裂,断裂带附近岩性破碎,岩质滑坡、崩塌发育;区内公路沿线由于开挖坡脚崩滑现象严重;丹江及其支流沟谷两侧泥石流、松散堆积层滑坡发育。
(2)中易发区(B)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地质灾害中等发育,面积706.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6%。包括清油河—富水中易发区(B1)、金丝峡—过风楼中易发区(B2)、黄花坪—烂泥湖中易发区(B3)、马牌(金丝峡镇)—大淋水脑(水沟镇)—枣园(湘河镇)—磙子岭(青山镇)中易发区(B4)、白鲁础(十里坪镇)—苇园(白浪镇)中易发区(B5)。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61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086处/km2。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地质灾害零散分布,面积889.52km2,占全县面积的38.6%。包括沙坪—松树沟低易发区(C1)、清油河镇政府—试马镇政府(流域)低易发区(C2)、商南县城区—富水镇政府(流域)低易发区(C3)、小黄石沟—安沟脑低易发区(C4)、丹北—柳树湾低易发区(C5)、金丝峡旅游区低易发区(C6)、青山镇政府—上河将低易发区(C7)、炭沟口低易发区(C8)、薄荷沟—白浪低易发区(C9)、水井湾—九亩地低易发区(C10)、三屋园—下竹园(马蹄沟流域)低易发区(C11)、赵川镇政府—关帝庙低易发区(C12)、锅底坑—黄家坪低易发区(C13)、宽坪—栌木井低易发区(C14)。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8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009处/km2。
(4)地质灾害非易发(D)
该区包括清油河镇、城关镇北部地区,为安坪—三岔河非易发区(D),面积91.60km2,占全县面积的4.0%。区内为中山地貌,出露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区内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微弱,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水土流失较微,地质灾害不甚发育。目前区内尚未发现地质灾害点,但应加强环境保护,禁止开挖坡脚和毁林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以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结语
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是建立在多因子的基础上的,通过敏感性分析,选定地形地貌、降雨量、水文、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致灾因子作为评价的主要因子,采用定性评价和网格定量化数值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方法合理、有效,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商南县地质灾害的防治、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建设及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等方面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J].1999.3.
[2]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3]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76-180.
[5]杜成涛,杨敏等,《陕南山洪地质灾害受灾地区商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2012.3.
[6]《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4.
[关键词]商南县 地质灾害 易发程度 分区方法 分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4-344-3
1前言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地层岩石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气候呈现多种类型,夏季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2011年商南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
截止2011年8月20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商南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83处,其中滑坡178处,崩塌4处,泥石流1处;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建房、矿山开采、林木滥伐、陡坡耕种。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13个镇,尤以十里坪镇、水沟镇、湘河镇、赵川镇、金丝峡镇、城关镇及丹江两岸及其支流县河、清油河、黑漆河、滔河等河流两侧的滩地、阶地分布密集。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南部多于北部,中部多于东、西部。商南县地质灾害自1998年至2011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72人死亡,全毁房屋2902间,全毁耕地55968亩, 受威胁户数为1444户,共633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702.78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类型组合、及展布特征、发育程度,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进行分区。分区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只有正确选择分区原则和致灾因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分区方案。
2.1划分的原则
划分的原则包括:
2.1.1地质环境条件差异性原则
充分研究不同区域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时,将发生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划入一个区,把发生条件不同的区域划入不同的区,不同级别的分区有不同的主导致灾因子。
2.1.2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和易发程度。
2.1.3行政区相对完整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界线应可能考虑到乡、镇级行政区的完整性。
2.1.4综合分析定量化原则
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全面考虑构成易发程度的各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别,尽可能量化处理,在数值化处理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程度高的致灾因子或标志作为分区的界线,以保证所划分的每一个易发程度分区都是有特点的,独立于其他易发程度分区的地域。
2.2致灾因子的确定及优化
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地形地貌、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强度4个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及规模、危害性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力大小和能量的转化条件,松散碎屑物质的聚积和成灾可能性;植被覆盖率、降雨量、水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4个因子起促进作用。因此根据商南县境内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定地形地貌、降雨量、水文、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致灾因子,作为地灾害易发区评价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2.3易发程度分区的方法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规定,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结合调查的商南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具体情况,将商南县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去4级,区代号用A、B、C、D分别表示。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组合划分评价区。
2.3.1定性分区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发育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点的个数、灾害点分布面积、灾害点的体积)、人类工程活动与研究工作程度,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灾种、分布、密度、规模、危害程度等以及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准确确定地质灾害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特征,特别是针对地面调查没有涉及到的无人区的地质灾害,初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的大致范围和界线。
2.3.2定量化分区
在上述宏观定性判别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基础上,采用GIS信息技术进行网格定量化数值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易发程度分区。
(1)将商南县行政区范围进行网格划分,每个单元面积2km×2km,共划分网格577个(见图1),总面积2307km2。
(2)利用计算机将划分的网格与数值化地质灾害图件进行单要素叠加,并将各类地质灾害划分为:
A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取值为4;
B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取值为3;
C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取值为2;
D级—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取值为1。
将多种地质灾害进行叠加,当两种以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叠时,则取值为5。 按照划分标准,按不同灾种对单元进行地质灾害信息的提取及数值化,将滑坡、崩塌、泥石流数字化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单元信息叠加结果(G)满足公式:
G=G滑∪G崩∪G泥
其中:
G为单元信息叠加结果;
G滑为滑坡灾害数值;
G崩为崩塌灾害数值;
G泥为泥石流灾害数值。
单元G值等于A、B、C、D时分别归属地质灾害高、中、低、非易发区。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值线划分。
将单元信息叠加结果按1、2、3、4、5数值表示,在计算机上用Mapgis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定量化综合反映地质灾害现状。
其中:
等值线≥3.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等值线为2.5~3.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等值线为1.5~2.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等值线≤1.5的地域,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4)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
按照上述叠加分析得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间值,便可形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再结合定性分析评价。最终得出了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见图2),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具体划分为:4级地质灾害易发区, 23个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
2.3.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1)地质害高易发区(A)
区内地貌条件以低山区、河谷丘陵区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岩石以片岩、千枚岩、片麻岩为主,区内构造十分发育,县境内暴雨中心及日最大降雨中心(湘河镇、赵川镇)集中与该区,地质灾害密集分布,且人类工程活动较强。本区总面积619.5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8%。包括金丝峡—水沟高易发区(A1)、青山—湘河高易发区(A2)、十里坪—赵川高易发区(A3)。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115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19处/km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区内发育有竹林关—过风楼断裂(F2),耀岭河—湘河断裂(F3)、及其它小型断裂,断裂带附近岩性破碎,岩质滑坡、崩塌发育;区内公路沿线由于开挖坡脚崩滑现象严重;丹江及其支流沟谷两侧泥石流、松散堆积层滑坡发育。
(2)中易发区(B)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地质灾害中等发育,面积706.33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6%。包括清油河—富水中易发区(B1)、金丝峡—过风楼中易发区(B2)、黄花坪—烂泥湖中易发区(B3)、马牌(金丝峡镇)—大淋水脑(水沟镇)—枣园(湘河镇)—磙子岭(青山镇)中易发区(B4)、白鲁础(十里坪镇)—苇园(白浪镇)中易发区(B5)。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61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086处/km2。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地质灾害零散分布,面积889.52km2,占全县面积的38.6%。包括沙坪—松树沟低易发区(C1)、清油河镇政府—试马镇政府(流域)低易发区(C2)、商南县城区—富水镇政府(流域)低易发区(C3)、小黄石沟—安沟脑低易发区(C4)、丹北—柳树湾低易发区(C5)、金丝峡旅游区低易发区(C6)、青山镇政府—上河将低易发区(C7)、炭沟口低易发区(C8)、薄荷沟—白浪低易发区(C9)、水井湾—九亩地低易发区(C10)、三屋园—下竹园(马蹄沟流域)低易发区(C11)、赵川镇政府—关帝庙低易发区(C12)、锅底坑—黄家坪低易发区(C13)、宽坪—栌木井低易发区(C14)。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共8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009处/km2。
(4)地质灾害非易发(D)
该区包括清油河镇、城关镇北部地区,为安坪—三岔河非易发区(D),面积91.60km2,占全县面积的4.0%。区内为中山地貌,出露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区内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微弱,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水土流失较微,地质灾害不甚发育。目前区内尚未发现地质灾害点,但应加强环境保护,禁止开挖坡脚和毁林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以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结语
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是建立在多因子的基础上的,通过敏感性分析,选定地形地貌、降雨量、水文、岩性组合、结构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活动强度8个致灾因子作为评价的主要因子,采用定性评价和网格定量化数值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方法合理、有效,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为商南县地质灾害的防治、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建设及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等方面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J].1999.3.
[2]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3]黄杏元,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76-180.
[5]杜成涛,杨敏等,《陕南山洪地质灾害受灾地区商南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2012.3.
[6]《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