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技术体系改良新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4年Hiei等建立了高效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以来,围绕进一步提高水稻特别是籼亚种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大大地发展和完善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技术体系。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对影响农杆菌转化体系效率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1)证实了超毒性菌株和正常菌株对水稻均有侵染力,但对于难以转化的基因型来说,超毒性菌株比正常菌株则更有效。更为有趣的是,发现了菌株间转化效率的协同作用。(2)明了了适宜转化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因基因型、农杆菌菌株不同而不同。(3) 明确了农杆菌重悬处理的作用及重悬培养基选择的原则。(4)适当降低共培养温度、调节共培养时间以及采取适当的辅助处理可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瞬时表达率高与随后而来的因细菌增殖所致的外植体不能生长的矛盾。(5)农杆菌活化培养和共培养基中添加AS对于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愈伤组织是必须的,并且总的趋势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转化效率也随之提高。但与一些小分子量的糖类如葡萄糖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6)从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来看,CC 培养基更适宜于籼稻,而NB更适宜于粳稻。(7)N6培养基适宜用作粳稻遗传转化的筛选培养基,而CC培养基则既适宜于籼稻也适宜于粳稻。 (8)CC培养基是较为广谱的分化培养基, 既适用于籼稻也适用于粳稻的植株再生培养。对于难以分化的基因型,添加适量的DMSO、脯氨酸和AgNO3有助于提高分化率。 (9)适当调整筛选剂潮霉素的使用浓度和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转化效果。(10)抑菌剂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使用既要考虑到合适的剂量、抑菌效果, 又要考虑到对愈伤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必要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培养时期剂量的变化和交替使用。就这些进展情况而言,笔者还指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引调水工程是中国水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手段,安全监测是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重要的强监管手段,其智慧化是智慧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调水工程监测具有特殊性,本文从全面感知、数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达比加群酯中10种残留溶剂。方法:以Rtx-11.0μm)极性毛细管柱程序升温,以氮气为载气,FID为检测器,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对达比加群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