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自2007年起,为鼓励教学医院提供训练场所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师资及教学活动品质,使新进入临床服务医事人员能持续接受一般性医疗训练,着手推动「教学医院教学费用补助计划」,委托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参考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continuous unity in medical education)概念,协助各专业类别建立毕业后临床训练制度,使初领得证书之14种职类医事人员,藉由相关团体共同制定之二年期训练课程,衔接校院医学教育及毕业后医学教育,连结持续性专业发展,以期落实提升医疗质量及确保病人安全之目标。二年期物理治疗师训练课程之计划分为两大步骤进行,核心主轴设定在新进人员训练课程之设计与执行;同时也着重临床教师培育制度之建立,增进临床教师之教学能力及技巧,以提升物理治疗师毕业后训练质量及成果。训练课程分基础、核心课程二阶段,训练期程合计24个月;在核心课程阶段细分为四个实务训练,包含:肌肉骨骼系统、神经肌肉系统、除复健病房外其他病房/门诊心脏复健/门诊肺部复健病人及儿科疾病病人/老人/小区/长照病人,各为4至8个月,顺序依医院实际安排进行调整,期能达成「具备物理治疗专业知识及能力,独立执行并完成病人之评估、治疗计划、成效评量和后续之介入计划」之目标。训练内容包括:病人照顾(门住诊病人之评估与治疗)、病人照护之相关医学知识、临床决策与技能、以及治疗计划相关之作业,如:病历写作、卫教咨询、沟通与转介、居家照护等。透过实地操作并由临床指导治疗师督导与查核之训练方式,且搭配各项评核标准,如多元客观之学前、后评核和学习记录,项目含病人照顾、医学知识、临床决策与技能、医疗态度与伦理、医病沟通互动能力等。同时在两年期训练课程中应包含跨领域团队合作照护训练,如病例、期刊或技术等讨论会。物理治疗师训练计划于2011年正式纳入新版教学医院评鉴基准,促使教学医院将更多教学资源分配到物理治疗部门,同时也对于培育临床教师提供重大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