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学旅行与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学校体育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日本修学旅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日本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展的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也是日本学校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现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研学旅行"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自此我国研学旅行如雨后春笋版涌现,研学旅行作为新型的教学实践方式,凭借教学与旅行相结合的优势,使学生在研学途中体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快乐,成为创新教学方式的新途径。近年来,以研学旅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成喷井式增长,体育研学旅行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超越了课堂局限,是一种直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利用情景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修学旅行组织模式与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经验对促进我国体育研学旅行发展有诸多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收集国内外体育研学旅行的发展背景、实践经验等文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中日研学体育旅行开展情况进行比较,借鉴日本修学旅行可取之处,为我国体育研学旅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结合我国新时代的要求,对体育研学旅行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1.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形式、评价教育体验。体育研学旅行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当代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需要,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等目的,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契合当代学校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习惯的养成。我国体育研学旅行的目标制定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体育基础、相关理论储备、兴趣爱好等条件综合制定,从而体现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2.政府部门的秉力支持是日本修学旅行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日本修学旅行开展的较早,目前已经具有非常完善的政策体系,以保障学校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政府的资助是日本的修学旅行发展的后备军,也为学生提供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然而我国的体育研学旅行目前还处在政府组织、学校实施、学生参与层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日本的全休会作为专业的旅行指导机构,凭借丰富的旅行指导经验,致力于为学校提供专业的研学旅行服务,培养专业指导人才,丰富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体验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日本修学旅行在政策法律方面非常的健全,国家和政府是保障修学旅行开展的中坚力量,我国自研学旅行开展以来势头猛涨,但关于体育研学旅行的政策文件都是基于研学旅行文件中附加的内容,没有独立的条文规定,也没有触及到研学本身。5、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段不同研学内容也大相径庭。日本小学的修学旅行定位于自然体验,了解历史;初中的修学旅行偏重于体验学习,实践课本知识;高中阶段的修学定位于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及职场体验等。研学旅行饰相互衔接的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制定相适应活动方案,最终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活动构建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日本特别注重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后续活动,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研学旅行知识体系,从而重视研学旅行的连续性。研究结论:1.日本的修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综合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集体活动认识到团结协作的意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2.体育研学旅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得,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知识。3.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多元的教育环境,因此教育空间不能局限在围墙之内,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能局限于应试教育一隅之地,带领学生走进研学旅行的教育环境,启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利用直接间接经验唤起学生求知的乐趣。4.体育研学旅行利用地方特色与教育研学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红色项目"基地,将教育性与体验性结合作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传授知识时兼顾教育性与体验性的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体育研学旅行作为新兴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初中、高中应有不同的研学实践内容,详细的划分各学段教学内容。学校不断扩展研学旅行的范围和内容,号召学生"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完善和改进研学旅行内容,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研学旅行活动。
其他文献
以九阡李不同生育期的果实为试材,采用蒽酮法、质谱法对果实养分及矿质元素积累量指标测定分析,研究了九阡李果实养分及矿质元素积累规律,以期为九阡李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九阡李果实发育期内果实横纵径及果形指数持续增长,果实由扁长形长为扁圆形,果实干质量在前中期较低,应进行水分管理。九阡李果实发育期内,可滴定酸积累速度呈快-慢-快的规律,总酚积累速度呈下降趋势,糖分积累速度呈先慢后快趋势。随着九
本文结合“SOLO分类评价法,陈述了实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及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基本思路:在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的“应知应会”和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中寻求平衡,同时引入SOLO分类评价法,以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的设定为前提,通过有效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以气体的制备和净化(第1课时)为例,设置学科问题链,旨在复习常见气体制备及实际过程中实验装置的优化设计。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和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网络,强化迁移运用,达到深度复习的目的,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习目标成为统领课堂的核心,评价是课堂的导航系统,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得课堂更为高效有序。1.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学习目标、教学活动、
期刊
采用室温下聚合物溶液一步降阻工艺,在裸银纳米线电极表面涂覆羟乙基纤维素(HEC)溶液,制备了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透明电极(HEC-AgNWs-PET)。通过SEM、AFM、UV-Vis及薄层电阻对电极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裸银纳米线电极表面涂覆质量分数为0.50%的HEC溶液后,其初始薄层电阻从27 Ω/sq降低至14 Ω/sq,透光率为87.7%。HEC溶液形成的纳米膜对电极的
保障“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任务有效达成的关键。“双减”背景下,研究并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构建高效课堂,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可从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内涵入手,遵循学理,确定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堂实践程序,并据此考察教师的实践困境,探寻突围之策,从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语智慧学习生态。
采用感观法、消解法、电阻法、真密度法、H/C比法、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电子显微镜法等几种方法,比较了微晶石墨与无烟煤在晶体结构与物化性能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微晶石墨与无烟煤在晶体结构与物化性能差异明显,上述方法均可实现天然微晶石墨与无烟煤的初步鉴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旅游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旅游文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签,同时,它也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促进地区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景区的形象。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宣传旅游文化,树立良好形象,吸引人才加入到旅游文化建设中来,带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