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NS型不育系是低温敏感型核雄性不育系,是黄淮麦区二系杂交小麦的新突破,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其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本课题组新转育的BNS型不育系366S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366S在不育与可育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期,差异表达基因558个;四分体期,差异表达基因484个;单核期,差异表达基因2432个;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2581个。差异基因GO显著性富集结果表明:366S对低温响应最强烈的时期为四分体期,此时期差异基因中有GO分类的基因381个,其中response to cold的差异基因86个,不育条件下上调表达39个,下调表达47个。单核期,不育和可育条件下主要表现细胞组分差异,说明此时期已进入花粉败育效应阶段。因此推测四分体期是366S育性转换调控的关键时期。Pathway显著性富集结果表明:366S花粉败育过程可能涉及内源乙烯信号途径,不育条件下脂肪酸代谢途径异常跟366S花粉败育效应阶段密切相关。从GO分类为response to cold的差异基因中,筛选出在花粉母细胞期和四分体期共同的差异基因26个,在这两个时期均上调的基因15个,均下调的基因11个。其中HSP70和CCCH型锌指蛋白在这两个时期的下调表达,可能跟366S的育性转换密切相关,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它们在366S育性转换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用Ta.3064.1.S1_x_at作内参,随机挑选5个unigene进行Q-RT-PCR分析,4个时期的表达变化模式与RNA-seq结果一致,说明RNA-seq数据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