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中药以其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备受青睐。目前中药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中药肾毒性"问题最为突出。2018年Translational Medicine再次报道马兜铃酸肾毒性事件,加重了公众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目前关于中药肾毒性机制存在以下观点:(1)药物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释放大量活性氧簇和氮类(ROS/RNS)。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被激活,导致肾细胞损伤和凋亡。由于肾小管细胞的大量坏死凋亡,使肾小管逐渐发生萎缩,最终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2)药物通过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GF-β),使细胞转分化为层纤维细胞,从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此外,TGF-β能够直接作用于肾间质层纤维细胞,促进其分泌细胞外基质,导致肾功能障碍。(3)药物能够调控肾细胞中促纤维化因子,如上调胶原蛋白I表达;抗纤维化因子,如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从而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导致肾功能损伤。随着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中药肾毒性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中药肾毒性的早期评价越来越受重视。目前主要采用的肾毒性评价模型为:(1)动物模型:传统动物评价模型主要采用大鼠、小鼠、家兔等。但传统动物实验周期长、成本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药物肾毒性评价效率。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评价模型,以实验周期短、便于观察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动物模型。(2)细胞模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功能接近肾原代细胞,对外源性药物刺激更加敏感,是肾毒性机制研究最主要的细胞模型。除此之外,人胚肾细胞(HEK-293)、犬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等也广泛运用于药物体外肾毒性研究。(3)其他模型:动物模型实验周期长,细胞模型不适合同时对多种药物肾毒性进行评价,同时缺乏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基于计算机数据挖掘的计算机毒理学和基于活细胞成像技术的荧光探针技术等能够高效直观的进行早期肾毒性筛选,逐渐在中药肾毒性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