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除安全性外,评价一个疫苗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免疫原性。传统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仍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疫苗,因为两者都保持了良好的病毒颗粒性状和病毒表面蛋白,且减毒活疫苗还能在体内复制,可以有效地诱导中和抗体产生。尽管这两类疫苗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毒力返强和灭活不完全的安全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那些生物安全级别很高的病毒(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另外,这两类疫苗生产工艺也都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利用重组技术来研发亚单位疫苗是现代疫苗学的一个新的方向,这类疫苗不含病毒的基因组,是一类相对安全的疫苗,其中基于病毒样颗粒(VLP:virus-like particle)和亚病毒颗粒(subviral particle)的纳米颗粒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那些我们目前还不能培养和有效扩增的病毒,或者是培养的生物安全级别要求很高的病毒,纳米颗粒疫苗是首要的选择,这类疫苗除了本身的免疫原性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外,还可以作为载体来展示其它抗原表位以构建成多价疫苗,如:HBV类囊膜颗粒可展示伯氏疏螺旋体的表面抗原Osp A等;有些VLP疫苗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如:乙肝的病毒样颗粒疫苗Recombivax HB和Energix-B疫苗等。然而,VLP一般需要在真核细胞或昆虫细胞中才能有效地形成。研究表明,某些病毒的蛋白或蛋白的某个结构域经过基因工程方法简单地改造过后,在细菌中表达出来的蛋白能自然地形成多聚体亚病毒颗粒,并且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这些亚病毒颗粒已成功地用于展示了不同大小的抗原表位或肽段,如:诺如病毒VP1蛋白的P结构域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表达后,能形成不同大小的颗粒,最多可形成一个含有72个表位展示位点稳定的、高免疫原性的24聚体。因此,通过原核系统表达亚病毒颗粒来制备疫苗有望成为VLP疫苗一个有力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