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返回抑制是指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在一定时间内再次注意时,出现反应变慢的现象,是一种人类视觉搜索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而生成的机制。散打运动员在场上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返回抑制中的线索提示犹如散打对抗过程中的假动作,而对靶子刺激的准确觉察则犹如对对手随后真实的进攻与防守动作的判断,在散打的连环技术动作中运动员又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战术记忆和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在加工处理自己和对手的战术动作及空间位置的同时,又要准确觉察对手的进攻方位,记忆包含方向性的位置信息。因此,散打运动员需要在保持注意的同时,在工作记忆中存储空间信息和客体信息。本研究考查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对散打运动员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同时,前人关于工作记忆对返回抑制的哪个阶段产生影响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将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材料分别呈现在返回抑制线索的前、后两阶段,探究散打运动员在完成注意任务的同时,其返回抑制效应是否受到不同类型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设置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任务: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空间-客体绑定工作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采用四个位置随机的空间占位符,客体工作记忆材料为具有方向信息的图形(四个固定位置上方向随机的等腰三角形),另外将该种客体与随机的空间位置结合形成绑定。实验一选取散打运动员26人(平均年龄19.65±1.07),其中男生18名,女生8人,散打项目的平均运动年限6.27±3.06。实验二选取散打运动员22人(平均年龄为20±0.60),其中男生15人,女生7人,散打项目的平均运动年限6.41±3.16。均为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水平。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结合了返回抑制的觉察任务和工作记忆判断任务。两个实验均为3(工作记忆类型: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空间绑定客体工作记忆)×2(是否记忆:记忆、不记忆)×2(线索有效性:线索有效、线索无效)的组内设计。不同点在于实验一中记忆材料呈现于外源线索前;实验二中记忆材料呈现于外源线索后。对于返回抑制的觉察任务而言,因变量为反应时和返回抑制量;对于工作记忆判断任务而言,因变量为正确率。研究结果:在觉察任务反应时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发现: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著[F(1,25)=73.931,P<.001,ηp2=.747,power=1.000;F(1,21)=6.244,P=.021,ηp2=.229,power=.664],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无效条件,即发生了返回抑制;是否记忆主效应显著[F(1,25)=35.084,P<.001,ηp2=.584,power=1.000;F(1,21)=79.425,P<.001,ηp2=.791,power=1.000],对工作记忆任务进行记忆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不记忆的反应时;其余效应均不显著。在返回抑制量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未发现是否记忆这一自变量的主效应显著[F(1,25)=.256,P=.618,ηp2=.010,power=.078;F(1,21)=4.237,P=.052,ηp2=.168,power=.502]。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任务对返回抑制量的影响也无显著差异[F(2,50)=.697,P=.503,ηp2=.027,power=.161;F(2,42)=2.813,P=.071,ηp2=.118,power=.523]。在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方面,实验一和实验二均发现工作记忆类型主效应显著[F(2,50)=24.001,P<.001,ηp2=.490,power=1.000;F(2,42)=19.968,P<.001,ηp2=.487,power=1.000],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和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记忆空间绑定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记忆空间工作记忆材料和客体工作记忆材料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1)在有无工作记忆负载的情况下,散打运动员的返回抑制量保持不变。进一步,尽管绑定记忆对散打运动员的认知负荷高于单独的空间记忆或客体记忆,但绑定情况下的返回抑制量与单独记忆情况下的返回抑制量仍相同,说明散打运动员在不同记忆负荷情况下均能保持稳定的注意觉察能力。(2)工作记忆任务呈现在外源线索前和外源线索后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即散打运动员的返回抑制效应在外源线索的编码和保持阶段均不受工作记忆任务负载的影响。这与前人在普通人群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说明,散打运动员自身注意和工作记忆能力的独特性,在双任务中能够较好的分配认知资源,在注意任务的不同阶段,均可不受工作记忆负载的影响,返回抑制这一视觉搜索机制仍发挥其原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