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关于咏春起源纷争历史版本纷纭,梳理咏春历史发展的脉络,解释咏春出现各种创拳学说,论述"永春,咏春,詠春"谁为正宗问题所产生的社会现象,认为,各家咏春创拳的源流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体现出咏春拳的文化认同。以进一步厘清明清咏春的历史渊源,以形成对外形成统一的起源说,统一的"咏春"和传播统一的"咏春"武术套路加以推广。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系统整理,同时,笔者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走进佛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东村,以进一步厘清明清咏春的历史渊源。研究结果:中国武术协会对于拳种的定义为"流传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对于咏春拳,厘清其历史脉络存在其必要性。但目前关于仍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各种书籍观点不清晰,指向不明确,容易误导读者和咏春武术的爱好者。因此,基于田野调查,核实考证咏春拳的源流非常必要。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除特指的地方外,其余各处统一使用"咏春"一词。1.关于咏春拳的起源说。根据史料显示和实地走访获取的材料表明,以下四种观点是当前比较受到认可的观点:(1)严咏春创拳学说。盛行于当前的咏春拳说理应是"严咏春创拳学说",严咏春创拳学说也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咏春传承人一致对外宣称五枚师太为咏春始祖,严咏春为创始人。(2)五枚创创拳说。五枚师太躲避追杀逃难至川滇边界大凉山,看见"蛇鹤相争"感悟出咏春拳理,后将咏春拳传授予严咏春,发展延续至今。(3)一尘庵主创拳说。雍正至乾隆年间,一尘庵主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人,晚年隐居湖南衡山收弟子"张五"又称"摊手五",张五又将咏春拳结合各门派拳法进行创编,传授给本地班红船弟子,在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黎福孙等人不断传播中创新成为佛山咏春拳雏形,几人在佛山开药店收徒梁赞。(4)至善禅师创拳说。咏春拳是由"永春拳"演变而来,称为"少林永春"少林弟子至善禅师躲避追捕,南少林被烧毁,至善逃至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2.百家争鸣:咏春源流的评述。中华咏春拳也叫"中华佛山咏春拳",是佛山独特的地域武术,目前各流派咏春源流说,方便对咏春主流说法进行认证。毋庸置疑,无论那个流派,亦或者是那个拳种,其创始人终究带有传奇故事,例如达摩创造少林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等一系列创拳传闻,缺乏史料支撑,这样的传奇故事不应追究其真实性,而应该关注其拳种传承的本身,到有迹可循的传承,让过去的传说,成为历史的遗迹,也将给后世留下珍贵的遗产。因此用人类学的文化透镜对史料加以选择,分析和解读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不管流传多少咏春流派,都是人类的历史遗产,口头述说的,乃至野史,亦或许是神话传说,都是传承人对咏春的定位,以希望得到武术人士的认可。3.同根同源:永春,咏春,詠春。目前民间流传"北太极,南咏春"的佳话。随着咏春拳的盛行,关于永春,咏春,詠春的源流问题层出不穷,谁为正宗的问题也成为各门派的内讧的根源,目前出版的书籍,文献对称谓的只是提出,并没有统一规范。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派重视社会的统一性,把"协调一致"作为基本观点。不管永春源流分多少派,都是同根同源,为了永春更好的发展,理应一致对外,佛山"咏春"一致对外,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目前咏春各支脉都有各自的源流传承体系,谁为正宗问题不应该作为争论的观点。4."永春"之乡:佛山马东村。"近代咏春拳盛于佛山,在历代宗师传承和发扬中,咏春拳不断发展和融合,在佛山有咏春"大力才""快手咏春"的姚才;阮济云弟子阮奇山称为"佛山阮老揸"以及叶问三人成为"咏春三雄"。而佛山的主线传承根据佛山市武术协会分布五条线,其中以梁赞为主线的传承,为最大支脉传承,包括叶问派,也属于梁赞一脉的第四代弟子传承。因此探究佛山咏春,以梁赞支脉进行探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东村咏春为个案梳理,基于陈华顺故居,并有其历史脉络传承且白崇禧题赠"两广陈馆"牌匾。研究结论:咏春拳的起源,已经成为历史的迷雾,追根求源的国外友人,无论是哪种创拳说,都是对咏春的传承,都是对过去的历史的追忆,也是习武人士对咏春的文化认同。就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以及"咏春,詠春,永春之争"应统一,其正统不正统,都是同根同源,应在源流,称谓以及拳法做出统一标准,对咏春的传承才能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