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原性溶藻弧菌能够黏附于大黄鱼黏液,其对表皮黏液、鳃黏液及后肠黏液的黏附量趋于饱和的孵育时间为180min,黏附量分别为7.26×104、7.57×104、1.25×105个/mm2而对前肠黏液的黏附量饱和时间为150min,黏附量为1.33×105个/mm2。通过不同菌浓度条件下的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黏液的黏附情况表明,溶藻弧菌对后肠黏液的最大黏附量(em)最大而离散常数(kx)也最大,对前肠黏液的亲和指数最大,而对表皮黏液的亲和指数最低。试验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能够较好地黏附于大黄鱼黏液尤其是肠黏液进而为它的进一步侵入创造有利条件。溶藻弧菌的黏附作用与温度、盐度、pH等环境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在温度为25~30℃、pH值5~6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在不同盐度下没有明显的梯度关系,但在盐度35时呈现较强黏附作用,并且溶藻弧菌的黏附依赖于Na+的存在,同时Ca2+、Mg2+等二价阳离子对其黏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溶藻弧菌在自然海水条件下饥饿1~5d内总菌数、活菌数、菌落形成单位都处于上升趋势,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会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菌落形成单位比总菌数、活菌数下降得快,说明溶藻弧菌能在天然海水中长期饥饿存活并能够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有利于其在海洋中的广泛分布和长期存在:但是在饥饿前期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就呈明显降低趋势,在第10d时以基本接近空白值,因此饥饿条件下的溶藻弧菌不能对大黄鱼黏液进行有效的黏附。通过对溶藻弧菌进行热处理、蛋白酶、高碘酸及抗血清处理后其黏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溶藻弧菌表面存在某些利于其黏附的结构,同时还需要鞭毛的运动作用。通过对大黄鱼黏液的热处理及蛋白酶处理后的黏附情况表明肠黏液中的黏附受体比表皮及鳃黏液有较好的热及蛋白酶耐受性。对肠黏液进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表明肠黏液中主要成分集中在较小分子量部分,而黏附受体可能在较大分子量部分。利用乳酸及单糖对溶藻弧菌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乳酸可有效的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黏液的黏附作用,同时某些单糖如果糖等也可有效的抑制溶藻弧菌的黏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