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BS患者肠道菌群存在特征性改变,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数量普遍减少,多样性及丰富性降低,时间不稳定性增加,具体来说,IBS患者肠道内肠杆菌科在内的促炎性细菌种类相对丰富,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相应减少。肠道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使用以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可能是引起IBS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改变肠道黏膜通透性及屏障功能,引起胃肠动力紊乱、增加内脏高敏感性、引起免疫激活及低度炎症、"脑-肠-菌"变化等病理变化,而这些病理机制均与IB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包括益生菌使用、抗生素应用以及菌群移植(FMT)等成为治疗IBS的重要策略之一,并进行了一些列的研究探索,且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是可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益生菌治疗IBS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但适度的效应:福昔明治疗IBS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IBS-D患者以及IBS合并SIB0的患者;粪菌移植治疗lBS是有效的,尤其对严重的IBS患者,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临床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IBS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多项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明显的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降低复发率,因而中医药治疗IBS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均证实,某些中药或中药方剂、以及中医外治法(如针灸、艾灸等)均可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同时,有研究显示,中医药可影响IBS患者肠道菌群的细菌结构及多样性,因此推测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与靶点之一,这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通过调节胃肠道菌群治疗IBS仍存在许多疑问,如益生菌治疗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尚未确定;益生菌治疗是否应该根据IBS的类型不同进行调整;益生菌种类如何选择;抗生素治疗选择标准;粪菌移植的技术支持及费用问题等等。可见,在确认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IBS的可靠方法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