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语言等脑功能定位研究成果,有助于针对失语、口吃、阅读困难等语言障碍设计新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矫正和康复疗法,提供重要信息用于功能神经和精神外科中靶点和治疗路径的设计而尽量避免损伤功能区。在基于印欧语言实验结果的句子理解模型中,自主模块模型认为句法和语义模块相互独立,句法优先于语义而串行加工;相互作用模型则主张两者在各加工阶段均存在整合。汉语因字(词)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在句子理解中尤为重要而被认为是“意合”(paratactic)型语言,其词法和句法使用相同的生成规则,缺乏形态变化的汉字使得字序成为重要的语法要素。本研究以汉语四字成语为材料,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考察语言理解的神经机制;方法: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析因设计考察字义和字序作用:80条四字成语做为控制组(例“麻痹-大意”);字义违律组则以与成语意义无关的形近字(但仍与第三字构成复合词)替换末尾字构成(“麻痹-大量”)。上述两组的后两字交换位置分别构成字序违律组(“麻痹-意大”)和双重违律组 (“麻痹-量大”)。各成语分半先后呈现,令14名大学生不考虑字序而按键判断成语正误,记录和分析对应于后两字的19通道ERP;结果:统计参数(F值和t值)映像显示:(1)显著的字义和字序交互效应出现在早晚两个时段的不同区域:120- 170ms(左额和左顶)反映局部字词水平的信息整合,620-640ms(左顶)反映整体成语意义的产生或重构。(2)早期(60- 90ms),显著字序与字义效应分别同时独立出现在(双额)和(双额与左顶)。(3)晚期,字序效应更多涉及右半球(350- 400ms),而字义效应涉及更长时程(350-600ms)的双侧半球。(4)280ms之前的字词水平加工不受上下文效应影响;结论: (1)语法与语义加工共享部分区域,分离和整合存在于不同阶段;(2)语义加工并不滞后于语法;(3)两种语言理解模型均有合理及不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