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消极群体事件作为引发政府与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学、危机管理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研究。群体事件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与群体情绪的传播关系紧密,在某种程度上,事件的发生演化与民众群体爆发出的总体情绪强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但目前还没有对此种情绪进行测量的相关方法,也无法对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有效的监控。研究1定义了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强度的一个心理量——"群体内情绪强度"。并通过建立"群体内情绪强度事件动力学模型"描述了群体情绪传播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研究2采用计算机仿真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模型的生态效度进行了验证。实验在微机室进行,选取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某高校20个教学班级,人数共计686人,其中男生435人,女生251人,要求所有被试对足球感兴趣。随机选择每个班级中的3名被试作为群体情绪传播发起者。采用自编MP3格式的情绪诱发材料诱发被试产生相应情绪,并要求他们听完材料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将该材料通过通讯软件发送给若干名同班被试,或不发,随后将发送结果反馈给主试。此外,每隔90秒主试以提示音(哔声,持续1秒)的形式向被试发出要求,被试向主试发送自己对应情绪强度的自评打分情况。最后,计算每个时间点上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大小,绘制成折线图,并将之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群体内情绪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而该模型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是因为它与情绪传播模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群体内情绪强度动力学所描述的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然能够较好地贴近于现实情况。本研究的结果为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精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