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能够预测经济发展下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能够正向预测社会信任,但少有文献探究其中的中介和调节机制。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建设的大型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281名被试,平均年龄36.00岁(SD=11.95),女性674人,流动人口340人,农村人口243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为心理安全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社会信任问卷,四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分别为0.88,0.88,0.89,0.91。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整体感知的社会信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较高。在性别差异方面,人际信任上男性高于女性,社会支持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其他变量和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安全感、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与社会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ps <.05),另外年龄、主观和客观收入水平与其社会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 <.05)。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检验了心理安全感、生活满意度与社会信任的关系。结果表明发现心理安全感可以直接预测我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信任(в=.33, p <.01;в=.27, p <.01),并且生活满意度在心理安全感和社会信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в=.15, p <.01),95%的置信区间为[.03,.07])。该间接效应还受到了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в=-.015, p <.01),95%的置信区间为[-.12,-.03],当社会支持较低和中等时中介效应存在(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1,.05];[.01,.03]),当社会支持较高时中介效应不存在(95%的置信区间为[-.01,.01])。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在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和中等时安全感能够通过生活满意度对社会信任产生作用,当社会支持较高时,安全感能够直接预测社会信任。研究结果说明了安全感对于社会信任的影响机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未来可以通过改善我国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水平来提升总体社会信任程度,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