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严谨设计的实验探究在不同负荷强度下不同加压条件卧蹬的最大可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及其肌电特征。研究结果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不同加压程度下20%-50%1RM负荷强度的卧蹬训练提供科研数据支持,并根据不同锻炼目的合理选择不同卧蹬训练方法提供科学研究依据及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选取15名有一定训练背景的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男生为被试,在保证充分休息并且没有参加其它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受试者每次只完成一个压力等级下其中一个负荷强度的训练,在实验结束后充分拉伸放松,实验设置72小时的效果清除期,并在72小时后的同一地点进行下一次实验,每次实验压力等级与负荷强度的选择随机。正式实验开始之前对15名受试者进行1RM卧蹬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得出每名受试者所对应的20%、30%、40%、50%1RM负荷重量,应用日本产的KAATSU专业版加压训练仪,分别设定压力为0mmHg、200mm Hg、250mm Hg。受试者需完成3(无压0mmHg、轻压200mm Hg、中压250mmHg)×4(20%1rm、30%1rm、40%1rm、50%1rm)共12组卧蹬实验,每组实验要求被试做到力竭,采用标准化姿势进行实验,应用节拍器控制动作节奏,采用快蹬慢收的发力方式,蹬出1秒,收回2秒,记录每次卧蹬的最大可重复次数。为评估每组加压的程度差异,应用芬兰产的POLARV800遥测心率表全程采集心率,每组卧蹬结束后即刻采集指血,用德国产的Lactate Scout血乳酸仪测试血乳酸。应用采用美国DELSYS公司生产的16通道Wireless无线遥测肌电仪,同步采集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均方根值(RMS)。应用SPSS2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分别进行描述统计,对不同压力下不同负荷强度最大可重复次数、血乳酸、平均心率、积分肌电和均方根值的组间差异方差分析,以三种压力等级为自变量,不同负荷强度下不同加压程度的最大可重复次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20%、30%、40%、50%1RM负荷强度下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1)20%1RM负荷强度下不同压力等级最大可重复次数、平均心率、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血乳酸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的方差统计结果分别为F(3,56)=408,P=<0.01、F(3,56)=27,P=<0.01、F(3,56)=389,P=<0.01、F(3,56)=82,P=<0.01。(2)30%1RM负荷强度下不压力等级最大可重复次数、平均心率、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血乳酸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的方差统计结果分别为F(3,56)=368,P=<0.01、F(3,56)=25,P=<0.01、F(3,56)=263,P=<0.01、F(3,56)=63,P=<0.01。(3)40%1RM负荷强度下不压力等级最大可重复次数、平均心率、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血乳酸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的方差统计结果分别为F(3,56)=354,P=<0.01、F(3,56)=21,P=<0.01、F(3,56)=142,P=<0.01、F(3,56)=58,P=<0.01。(4)50%1RM负荷强度下不压力等级最大可重复次数、平均心率、肌电均方根值(RMS)以及血乳酸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的方差统计结果分别为F(3,56)=330,P=<0.01、F(3,56)=18,P=<0.01、F(3,56)=93,P=<0.01、F(3,56)=24,P=<0.01。(5)20%1RM负荷强度下回归分析方程。最佳方程为S曲线回归方程Y=exp(3.08+4.72/x),其拟合度为0.931,X表示任一加压程度,Y为该加压程度下最大可重复次数。(6)30%1RM负荷强度下回归分析方程。最佳方程为S曲线回归方程Y=exp(2.84+5.02/x),其拟合度为0.928,X表示任一加压程度,Y为该加压程度下最大可重复次数。(7)40%1RM负荷强度下回归分析方程。最佳方程为S曲线回归方程Y=exp(2.68+5.13/x),其拟合度为0.926,X表示任一加压程度,Y为该加压程度下最大可重复次数。(8)50%1RM负荷强度下回归分析方程。最佳方程为S曲线回归方Y=exp(2.49+5.27/x),其拟合度为0.929,X表示任一加压程度,Y为该加压程度下最大可重复次数。研究结论:(1)各负荷强度下,其最大可重复次数在0mmHg、200mmHg、250mmHg加压等级下呈S曲线下降趋势。(2)各负荷强度下,其均方根值(RMS)随加压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3)卧蹬主要发力肌群为股四头肌,辅助发力肌群为腓肠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4)中压组低负荷强度卧蹬训练效果或许可以替代传统无压组高负荷强度卧蹬训练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