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体育的推进科学化训练研究内容的进展,超等长和离心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科学化,以往的旧理念已经不能满足运动员对"竞技体育"的需求了,在合理的利用训练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运动员运动项目的支配能力以及上下肢协调作用力达到预期目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Potentiation,即PAP)与运动中神经肌肉前负荷运行机制一样,跳跃依靠牵张反射机制来优化肌肉的弹性。通过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研究能够从运动学、神经生理学角度,为提高运动能力效果提供新的方式。从力量训练研究的内容看,国内学者主要以专项力量、核心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等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为主。国外专家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上,则更加注重各种力量素质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力量训练对运动成绩提高、身体机能康复、人体组成成分改善以及力量训练对延缓疲劳、预防损伤、延迟老化和促进健康的作用等研究也是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内容,这些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背景知识和具体研究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文献证明预先的抗阻练习可以急性增加肌肉的最大力量和非负荷下肌肉的最大发力速度。通过有无PAP参与的激活后效对跳深成绩影响的差异对比和进一步分析多次反复跳深成绩变化情况,有助于反映神经肌肉疲劳变化特征,从而丰富肌肉拉长-缩短周期(SSC)以及超等长训练体系。通过有无PAP参与下的神经肌肉疲劳变化特征对比,为丰富PAP理论提供定量分析参考。以往研究多关注短时、少次预激活(PAP)效应及影响,对持续多次"PAP"影响效果及变化情况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为此,论文对下肢肌肉多次预激活效应及疲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训练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选取体育教育系田径专项男生30人,采用测试法来进行30次非激活跳深(简称单纯跳深)及30次杠铃负重下蹲80%1RM预激活后跳深(简称PAP跳深)测试。测试过程采集受试者1-30次跳深触(落)地时间和腾空高度作为分析数据。研究结果:1)第1-10次跳深触地时间及腾空高度结果为:受试者单纯跳深触地时间为0.54±0.10s,PAP跳深触地时间为0.59±0.11s;单纯跳深触地时间环比为93.18%,PAP跳深时触地时间环比为-103.12%;受试者单纯跳深腾空高度为19.26±3.29in,PAP跳深腾空高度为19.79±2.88in;单纯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26.37%,PAP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27.92%。2)第11-20次跳深触地时间及腾空高度结果为:受试者单纯跳深触地时间为0.54±0.10s,PAP跳深触地时间为0.61±0.12s;单纯跳深触地时间环比为109.73%;PAP跳深时受试者触地时间环比为-123.63%;受试者单纯跳深腾空高度为19.58±3.53in,PAP跳深腾空高度为19.02±3.09in;单纯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29.54%,PAP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27.83%。3)第21-30次跳深触地时间及腾空高度结果为:受试者单纯跳深触地时间为0.54±0.12s,PAP跳深触地时间为0.62±0.12s;单纯跳深触地时间环比为138.48%;PAP跳深时触地时间环比为-161.12%;受试者单纯跳深腾空高度为19.54±3.58in,PAP跳深腾空高度为18.57±3.20in;单纯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52.82%,PAP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49.72%。4)30次跳深触地时间及腾空高度结果为:受试者单纯跳深触地时间为0.54±0.11s,PAP跳深触地时间为0.61±0.12s;单纯跳深触地时间环比为341.39%,PAP跳深时触地时间环比为-387.86%;受试者单纯跳深腾空高度为19.46±3.47in,PAP跳深腾空高度为19.13±3.10in;单纯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56.00%,PAP跳深腾空高度环比为49.63%。研究结论:1)80%1RM的强度PAP因神经肌肉痕迹效益,会增加落地离心收缩及触地时间;同时,因肌肉弹性势能储备增加及神经激活效益会提高跳深腾空高度。2)80%1RM强度PAP对一定次数(10次)内连续多次跳深具有增强效果,10次之后激活效应会逐渐衰减,20次后衰减效应明显增加。3)以每10次跳深为研究周期时发现,从第一个10次到第三个10次PAP跳深比单纯跳深触地时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腾空高度也表现较明显的降低趋势。4)在应用PAP训练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大强度激活PAP次数,最佳激活次数应保证10-15次以内,次数过多的激活会因神经-肌肉系统疲劳而明显影响训练效果,而且会加大潜在运动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