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肾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毒性靶器官,它对药物及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极其易感,主要原因在于它有较高的血流/体重比,以及通过逆流机制对尿液及尿液组成(包括药物和化学物)独特的浓缩功能,尤其在供试品使用剂量较高的安全性评价实验。肾有比较高的血流量(RBF),约占心脏输出的25%,临床前毒性实验中供试品的高剂量投予使肾对很多药品有很高的排泄比例。肾小管上皮有高度代谢活性和高耗氧性,同时尿液中浓缩药物的能力,都使它易受毒性损伤。在较高的暴露条件下,肾毒性可能是药物的一种直接作用,也有可能是继发于其他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肾小管或肾小球的损伤,或者是通过改变血液动力学的间接损伤。损伤特定类型取决于药物的组成,代谢特点,清除曲线以及特定代谢分布,最后决定其他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和暴露时间。另外,当细胞能够从尿液和血液中特异性的摄取代谢物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显著的转运活性使肾更加容易遭受损伤,这和综合治疗中药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相似。在用于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如啮齿类、狗和猴中存在一些和供试品不相关并常见的病变。这些病变常被认为是先天性的异常,如肾积水和多囊肾,他们和化合物引起的病变很容易被区分,但是有些药物也可引起相关病变。另外一些如慢性进行性肾病(CPN)或淀粉样变性通常出现的频率较高或者和年龄相关,在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中都有比较高的比例。在另外一些情况,出现背景病变的时间可能通过给药被加速,并且有明显剂量相关。因为许多化合物影响了肾小球的过滤率(GFR)或者RBF,这些都间接的加速了CPN的发展速度。尽管这些背景病变可能被认为与供试品无关,并且没有价值时,在一些情况下这些自发性病变,如CPN,事实上在一些药物摄取后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发生了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与人类自发性病变相关性的了解比较缺乏,但可能与人肾生理一些临床效应相关。例如,一些影响肾小管蛋白质的吸收药物能使CPN在大鼠上被扩大,但是在人身上并不能引起相似的结果。因此,在临床前实验中被扩大的背景病变可能对临床上的肾毒性指征缺少直接意义,但是不可能没有临床相关性。对肾危害的定义需要在细胞及亚细胞水平对分子,生化,以及药物和化学物的结构作用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而且需了解组织对各种化合物的基本反映使毒理病理学家能够推测肾毒性可能出现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