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植物学都是许多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其基本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分类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思想。其教学模式大都是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相结合。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其实践教学只能安排在暑假而与理论教学脱节,造成理论课很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其根本原因在于植物学主要是通过归纳推理获得的理论体系。因此若想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适量的植物种类进行观察进而自行归纳获得结论应该是其唯一途径。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适当数量的材料用于学生的归纳练习。种子植物数字化标本集可能会改变这一状况。所谓数字化植物标本就是用鲜活植物数字图片尽可能清楚表现代表性植物的生活型、生长习性、叶序、单复叶、花序类型和花果实形态结构并用显微照片显示其微小结构如子房和胚珠形态。有了这个标本集,我们就可以采用真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我们就把数字化标本集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首先讲解种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结构并布置第一次课后作业:观察数字化标本集并填写有关植物形态结构的表。课堂上教师每讲一个器官,课后学生就把标本集中所选植物图片的器官形态性状填写于表中。借此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比较,深入理解植物各种器官的变异,牢记描述植物的形态术语。在学生们能够较为熟练地认识每种植物形态结构基础上,我们布置第二份课后作业:按照形态总体相似程度(或其他分类原则?)将数字化标本进行归类,描述所建立类群的形态特征并指出其主要识别特征。通过这一练习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的科学方法。最后在评阅学生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在评阅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安排时间向学生介绍达尔文的基本思想以理解植物多样性的产生以及历史上植物分类的不同系统(假说)并安排学生将自己的分类系统与这些系统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分类系统的合理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比较和归纳研究方法并比较容易记忆类群的识别特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认识到教科书上的一些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由此培养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