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1961-2006年我国江淮地区109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强度分为24个等级,再以不同等级降水强度下降水总量的前最5%和后10%为界,划定了微量降水,中等强度降水以及暴雨。分别讨论了不同降水等级的降水量、降水日数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46年来我国江淮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中等强度降水(3~40mm/天)的等级上,微量降水(3mm/天以下)的日数(包含无雨日数)占了全年总日数的80%,微量降水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在四季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夏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显著的增加,暴雨事件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和冬季相对比较干燥,该时期微量降水的变化情况将决定这一地区气候干燥与否。2,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基本都是增加的,同时江淮地区极端降水量在年降水总量和夏季降水总量的比重也增加。微量降水级别的降水日数有大幅度的减少,但相应的降水量却有微量增加;相反,暴雨的降水量上升迅速,降水日数却变化不大,反映出破坏力较大的极端降水在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各个季节的降水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发现,这46年来,各个季节暴雨量的增加都是极其明显的,中小雨的变化在各个季节则并不一致,而且变化相对平缓。3,江淮地区微量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均由下降趋势,但降水量的下降趋势要大于降水日数,空气可能会变得干燥;夏季降水量呈现振荡上升趋势,降水频率变化较为平缓。然而自2002年起,夏季降水日数比均值少了近10天,降水量上升,而降水日数减少,可能造成单次降水过程过大,形成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