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初步建立一种可反映上颌骨内部结构的三维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对腭裂患者正颌术后的上颌骨内部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选取因唇腭/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行正颌手术的患者25例(男16,女9),按照裂隙侧分为左侧10例、右侧7及双侧8三组。搜集正颌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3月(T2)、术后6月(T2)的CT资料,利用Simplant软件重建头颅骨模型。通过选取解剖标志点:鼻根点Nasion、蝶鞍点Sella、眶下点Orbitale、耳点Porion、建立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以形成三维直角平面坐标系。定义并选取上颌骨硬组织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上颌正中牙槽缘点SPrC(Central Superior Prosthion)、上颌尖牙牙槽缘点SPr3L及SPr CR、上颌第一恒磨牙牙槽缘点SPr6L及SPr6R。定义并建立5个长度指标反映上颌骨上下径,2个距离指标反映上颌骨牙弓宽度,4个距离指标反映上颌骨各牙骨段间距离,2个角度指标反映上颌骨牙弓左右相对角度。在Proplan CMF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每个时间点、每一例三维头模的13个测量指标由同一名测量者分三个时间点测量三次完成,每次间隔一周,测量结果取三次平均值。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患者在三个时间点上颌骨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显著性检验水平为0.05。研究结果:所有13个测量指标在T0、T1、T2各个时间点的比较中,其差值的P值均>0.0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测量指标在三个时间点间均无明显差异。即,本研究25例腭裂患者的上颌骨内部结构,即在上颌骨牙弓中尖牙区及磨牙区的宽度,上颌骨牙弓的前后向长度,以及上颌骨前部牙骨段的高度,从正颌手术之前至术后六个月均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套上颌骨内部结构稳定性的测量指标,其定义及选点,避开了常规方法中可能会遇到的如面形态不佳、牙面放大、截骨线周围及上颌结节的CT成像不全等问题,在有限的范围内较为充分地描述其内部结构。本研究所建立的三维测量方法,在分析患者三月至六月上颌骨内部结构稳定性时,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也可后续评价腭裂上颌骨正颌术后在三维空间内的稳定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