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的研究探讨了儿童在冲突情景下的反应。然而较少研究考察儿童对于惩罚不道德行为采取何种态度。儿童会更认同受害者惩罚肇事者,还是更认同受害者物归原主?学前儿童作为第三方时对受害者反应的评价,和他们自己作为第二方受害者时的反应是否一致?本研究采用单变量被试内设计。参与者首先观看两段视频。视频中,2个玩偶分别拥有2块积木,随后一个玩偶(肇事者)趁另一个玩偶不在时拿走对方的1块积木。其中一个视频里,被拿走积木的玩偶报复了肇事者,这一玩偶被称为惩罚者;另一个视频里,被拿走积木的玩偶将自己的积木取回,这一玩偶被称为恢复者。视频结束后,主试询问参与者对惩罚者和恢复者行为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行为对或不对)以及喜爱程度。最后,主试设定类似情境,考察参与者自己面对肇事者时的反应。实验间的差别为:实验1中,报复者通过让肇事者损失3块积木的方式报复了对方;实验2中,报复者让对方损失了2块积木;实验3中,报复者让对方损失了1块积木。实验4中,我们将不同惩罚力度作为自变量,直观比较让肇事者损失1至3块积木时会否影响儿童对报复的评价。共有184名4-6岁的儿童参与了本研究。本研究发现,作为第三方时,学前儿童对恢复的评价高于惩罚,这一趋势在自身利益受损时选择恢复资源的儿童中尤为明显。此外,针对肇事者的不同程度的惩罚中,学前儿童更喜欢轻程度的惩罚(肇事者拿走一个积木,受害者扔掉肇事者一个或两个积木),而不是重程度的惩罚(肇事者拿走一个积木,受害者扔掉肇事者三个积木)。然而,当学前儿童作为第二方受害者时,这一偏好却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儿童选择重程度惩罚肇事者,而不是轻程度惩罚肇事者。这些结果说明,作为第三方时,学前儿童倾向于对受害者进行财产赔偿,而不是对肇事者进行惩罚;而作为第二方时,儿童的惩罚冲动更加强烈。本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正义在儿童早期是如何发展的,也说明了儿童在面对同伴冲突时可能的应对方式。